【摘要】国家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已有十年时间,目前“青马工程”进入纵深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阶段。我们要把握好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统筹好时代发展要求与学生实际需求,切实破解瓶颈问题,推进“青马工程”智慧化、隐性化、数字化发展。
【关键词】“青马工程” 质量提升 智慧化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志码】A
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5月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并印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十年来,“青马工程”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平台,地位作用愈发凸显。扎实开展“青马工程”建设,推进“青马工程”智慧化、隐性化、数字化发展,对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青马工程”培养现状与主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是孕育思想、传播理论的地方。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成为我们高校的鲜亮底色。”过去十年,高校“青马工程”经过不懈探索、深入实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总体上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培养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青马工程”作为一项战略工程、铸魂工程,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但部分高校由于认识不够、经验不足,缺乏对“青马工程”培养定位的长远规划,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培养体系,具体实施策略不够清晰。有的将“青马工程”视为“周末补习班”或“假期训练营”,追求短期速成,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延续性。
培养对象需要进一步扩大。国家实施“青马工程”,目的在于团结带领广大青年、提升青年素质、扩大执政基础、巩固党的队伍。但一些高校仅吸纳“职务”较高的学生干部参与,对其他学生关注较少,学员相对固定化。高校“青马工程”要处理好少数与多数的关系,既要培养优秀学生骨干,也要引导广大学生加入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队伍中来。
培养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高校“青马工程”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其培养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品质、具有示范作用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但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具体“点位式”教育较多,整体性的培养较少;基本理论培训较多,对学生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较少,培养内容还需进一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
培养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高校“青马工程”的理论学习活动往往过于理论化、书本化,过于“高端”,难“接地气”,教师所讲的与学生想听的有时不能有效匹配,导致“言者淳淳,听者藐藐”。部分高校对实践教育不够重视,大学生真正深入社会的机会仍然较少,挂职锻炼、志愿服务、劳动见习等重要实践形式容易被校内一般性实践活动所代替,与“了解国家、认识社会、提升素质、坚定理想”的实践教育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实施高校“智慧青马”,使“青马工程”动起来、活起来
高校“青马工程”肩负着价值导向、理论教化和人格培育多重使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设计。“智慧青马”就是要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新青年的发展需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使“青马工程”动起来、活起来。
科学规划课程体系。高校“青马工程”课程体系建设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立足理论前沿问题、时政热点问题、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针对性教学。要构建系统化的课程内容结构,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研讨交流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广大学生不断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优化实践教育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渠道。要坚持知行合一,将“青马工程”实践教育与大学生的理论学习、职业规划、就业创业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开展实践学习,到生产劳动一线的工厂和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在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历练、学有所成。
不拘一格吸引青年。高校实施“青马工程”要体现大情怀、大格局,既要秉承精英原则,又要避免“阶层固化”;既要做好学生骨干的教育培养,更要在整个学校营造广大学生积极关注“青马工程”的良好氛围,形成教育合力。同时,要明确“不拘一格”既不同于“精英化”,也根本区别于“泛滥化”,严格规定成员的选拔和考核标准,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实施高校“隐性青马”,开展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教育培养
高校“青马工程”的本质是思想教育工作,需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隐性青马”就是要注重发挥思想教育涵濡浸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功能,使“青马工程”与学生成长环境无缝对接,开展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教育培养。
融入校园文化。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一直是大学生磨砺精神、塑造品格、培育灵魂的重要阵地。要将“青马工程”全面融入校园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歌曲、舞蹈、美术、诗歌、体育……只要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就要有效结合起来,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和精神力量。
融入网络文化。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的积极“拥泵”,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高校“青马工程”要主动出击,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教育的时代感与吸引力,通过院校官网、学生论坛、微信平台等载体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新媒体工作矩阵,用鲜活的故事、生动的内容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
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同年级阶段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如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大二学生的意识觉醒问题、大三学生的“分流”问题、大四学生的压力问题。在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在大学四个年级依次有侧重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政治觉悟与辨析能力教育、社会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相结合的教育,确保“青马工程”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
实施高校“数字青马”,科学设计评估考核指标体系
衡量高校“青马工程”的培养质量,最终要落脚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但由于大学生思想成长的曲折性、复杂性,如何科学开展考核评价一直是难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数字青马”要借助当前数字化时代大数据分析的有利条件,搭建“云数据”分析监测平台,科学设计评估考核指标体系。
要科学设计评估考核指标体系,真实反映“青马工程”学员的思想、行为转变程度,具体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建立综合性的考核指标。既要考核“青马工程”学员的理想信念、品德修养等德性养成情况,也要考核其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的学习态度与主动性,以及领导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情况。二是设立科学合理的指标分配权数。综合运用定向评估、定量评估、横纵比较评估等多种方法,坚持静态评估、综合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确保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具体性、可行性。三是妥善处理考核结果。在评估考核工作结束后,要认真分析、存档备案、总结规律、及时提出工作整改方案。
需要认识到,建设“云数据”共建共享平台,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各高校积极参与。只有多部门、各高校协同互动发展,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为国家提升高校“青马工程”质量提供科学基础与决策依据。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②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责编/温祖俊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