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有利于弘扬和传承红色革命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自信促进唯物史观的发展,文化建设的理论问题深化了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研究;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扩展了唯物史观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唯物史观 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唯物史观的发展。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使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其核心是伦理道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建立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和体系。对于礼、孝、忠、敬、义、信、廉等传统美德,应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比如,在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上,深化对“礼”的内涵与外延研究,弘扬孝亲之礼、尊师之礼和互助之礼等积极思想。
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批判错误思潮,弘扬和传承红色革命文化。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错误思潮,针对这些错误思潮,我们可以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进行有力批判,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积极回应。同时,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和抗战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运用唯物史观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批判性的特点。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拜物教的批判,启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文化中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相一致的主流价值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比如,国家层面的“富强”,就是指共同富裕前提下的“富强”。坚定唯物史观的指导,应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研究,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唯物史观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在借鉴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过程中,推动唯物史观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理论主要包括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和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理论等。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理论,到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开端。二战以后,法兰克福学派在精英意识指导下,展开了对文化理解和文化工业的批判。与法兰克福学派精英意识的文化视野不同,伯明翰学派转向了以工人阶级和青年群体为主的大众文化领域。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批判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深化唯物史观的文化维度研究。在推进文化自信的进程中,也进一步促进了唯物史观的当代发展。
文化建设的理论问题深化了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研究。针对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两种,即思辨意识哲学和文化哲学。受思辨意识哲学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对唯物史观的主观宿命论和线性决定论误读的情况。从文化哲学视角解读唯物史观,则有利于展现社会历史理论的丰富文化内涵。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涵不仅包括传统文化,而且包括现代文化。例如,在国际上,文化自信包括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中文化交往、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维度和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等;在国内,文化自信包括文化的意识形态、文化的公共性和市场化、都市文化和空间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以及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等。这些内容都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扩展了唯物史观的研究领域。文化自信反对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是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不是排斥文化交流,而是更加注重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还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文化载体的汉语和汉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传统民间技艺等都有待进一步传承、发展和创新。这些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促使人们在研究唯物史观时,不仅能够涉及到文化、地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研究领域,而且要延伸到文化研究中的微观领域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运用唯物史观积极应对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上,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等思潮的消极影响,不断增强人民对于不同文化的辨别能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比如,在讲好中国故事上,解决好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在内容上,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论,注重讲好中国的制度、理论、文化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建设中的故事;在方式上,注重运用新的话语表述、宣传方式和传播渠道。同时,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人们对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要处理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西方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既不能割裂传统,也不能固守传统。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采用历史的、辩证的和批判的方法进行分析。传承红色革命文化,要运用唯物史观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通过唯物史观把握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进一步认识走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坚定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对待西方文化上,既要运用唯物史观反对错误的文化思潮,也要借鉴其文化中的科学进取精神、理性精神和契约精神等积极内容。
促进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需要在文化认知、反思和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提升人们文化自觉的能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同时,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认识到文化自信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文化事业上,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文化发展差距,不断提升文化事业的创新性、公益性和大众性,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传播的覆盖范围;在文化产业上,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注重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意识形态的融合,制定切实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建设合理的文化治理体系;在文化产品上,注重文化产品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创造出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制造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优质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分别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营口理工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7年河北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唯物史观视野下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XZZBS201707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 刘振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文化哲学解读》,《学术交流》,2014年第11期。
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责编/潘丽莉 赵橙涔(见习)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