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雄安新区文化遗产众多,如何以文化遗产为载体,挖掘雄安文化的历史底蕴与精神内涵,让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灵魂作用,是时代交给我们的历史使命。雄安新区建设应努力形成自然与人文景观共融的遗产环境保护方式、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的活力复兴模式,激发区域活力,实现文化复兴。
【关键词】雄安 文化遗产 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建设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要做到规划先行,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是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在雄安新区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让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灵魂作用,是时代交给我们的历史使命。
针对雄安新区文化遗产的现状,新区建设要努力寻求一种保护与利用兼顾的发展模式
据初步统计,雄安新区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共计18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未核定保护级别的遗址101处。雄安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尚未核定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5项。在不同类型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古遗址有119处,古墓葬30处,古建筑14处,近现代重要古迹及代表性建筑24处,石刻1处。其中,古遗址作为最主要的文化遗产,占据了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6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传统体育、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占总数的88%。对于不同类型、不同级别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区别对待,作出总体保护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以占比最大的遗址类文物为例,南阳遗址、宋辽边关地道遗址等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发掘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发挥其辐射作用,拓展利用其功能,以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等形式打造区域文化中心。而省保、市保单位,可以以点状的重点保护为主要形式,适当利用,打造历史文化研究的科研教育基地。对于未核定保护级别的单位,应尽快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充分评估其历史价值,并进行资料和档案的留存。
针对雄安新区文化遗产的现状,新区建设要努力寻求一种保护与利用兼顾的发展模式,采用“传承历史,积淀文化;重视生态,涵养湿地;科技推动,信息支撑;协同合作,文化驱动”的设计策略,激发区域活力,实现文化复兴。
雄安文化的历史底蕴与精神内涵
雄安新区地处燕南赵北、宋辽边界,自古以来就是思想碰撞、文化交融的繁盛之地。容城南阳遗址和宋辽边关古地道遗址是雄安新区中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燕赵文化和豪侠精神的重要载体。南阳遗址位于河北省容城县南阳村村南,遗址的东、南、西三面都有故河道,占地面积七万多平方米。1984年出土的春秋时期钱币“尖首刀”,证明了该遗址悠久的历史。宋辽边关古地道位于保定市雄县、廊坊市永清县、霸州市境内的平原地带,是宋辽边界附近的军事设施。宋辽时期战事频繁,名将杨延昭曾镇守此地。由于地处平原,在战场上无天险可据,修筑地下战道成为重要的军事策略,地下战道可以用于藏兵运兵、传递情报和监测敌情。古地道中出土的酱釉缸、弹丸、铁镞等,充分证明了其军事价值。南阳遗址和宋辽边关古地道承载的燕赵文化和豪侠精神充分体现了河北的历史底蕴与精神内涵。因此,充分发掘雄安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燕赵文化和豪侠精神为亮点,以历史人物为灵魂,以南阳遗址和宋辽边关古地道为重要载体,打造雄安新区历史文化的“金色名片”,是雄安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内容。
燕赵大地人杰地灵,多有古圣先贤,也不乏豪侠之士。以荀子、董仲舒为代表的历史人物奠定了燕赵圣贤之学的基础和方向,阐释了燕赵儒学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荀子“隆礼重法”,完善了孔子的礼学思想,把礼义提升到了“道”的高度,彰显了礼义的社会职能。其视礼为全德之名和道德之极,形成了“儒家中之荀学”,构筑了新的儒家礼学思想体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仁义为中心,融合了法家重法律、重制度的合理成分,沿袭了荀子的思想,将儒家学说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可以说,经过历代政治实践的检验与选择,以及数代儒者的不懈努力,儒家学说最终上升为中华文化的主体思想。如果说齐鲁文化是儒学思想的发源,那么燕赵文化则可以称得上是儒学思想的发扬光大。豪侠之情是燕赵文化又一重要的性格体现。“赵氏孤儿”“荆柯刺秦”“完璧归赵”“桃园结义”等历史故事,使忧国忧民、不畏权势、威武不屈的豪侠风骨成为了河北的烙印,传递出了河北的精神品格。
自然与人文景观共融的遗产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是遗产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地理环境促进了别具特色的文化景观的形成,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又使得环境具有人文和历史的内涵。对于雄安地区而言,白洋淀作为华北平原独特的水文湿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融相济的生态遗产。注重自然与人文景观共融,通过生态修复、蓄水涵养等,突出淀水特色,打造水韵苇海的文化生态景观,是雄安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在雄安新区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中,可以将遗产环境的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如生态恢复区、风景游览区、文化科教区等。生态恢复区主要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主。风景游览区是为游人提供观赏游玩的区域。文化科教区则承担了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和社会教育的功能,增强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具体的技术实施上,可以引入海绵城市的概念,完善和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水、渗水、净水能力,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从而形成生态友好的文化遗产景观。
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的活力复兴模式
依托科技手段阐释与展示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通过遗产的活化利用实现遗产的活力复兴,是社会发展中发挥文化引擎作用的重要内容。对于遗址类文化遗产,由于文物本体深埋地下,可观性较差,难以实现对深厚文化内涵的直接呈现。因此,在遗产展示利用的过程中,发挥科技和现代装备的支撑与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并完善智慧博物馆理论与技术支撑体系便尤为重要。通过采用遗址全模态高精度采集、文物本体状态主动精准感知、文物虚拟/增强现实展示与交互体验技术、互联网+大数据文物展示、导览等全链条业务的一体化综合云服务平台等,为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创新服务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内涵、活力、特色、文脉的重要体现,其蕴含着原住居民身口相传的文化传统。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众多,以传统美术、传统工艺、传统音乐和传统体育(武术)为最。比如,安新芦苇画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不用颜料,以芦苇自然色差辅以熨烫碳化成色,极具地方特色,是中国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艺术结合的精品。对雄安地区传统美术、传统工艺进行生产性保护,以产业保护开发带动传统保护,是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举措。同时,雄安地区拥有大量的传统音乐,同口村音乐会、端村音乐会、北六村音乐会、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雄县古乐、古庄头村音乐会等都是其重要的传统音乐文化。其中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雄县古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区建设中,为传统音乐、传统武术提供传习演艺环境,设立文艺传习所,对于传承乡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做好雄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时代交给我们的历史重任,唯有不忘初心,方可砥砺前行。
(作者分别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历史建筑保护系博士)
【参考文献】
①邓辉、郭涛:《雄安新区规划需把握地域文化综合体特征》,《北京日报》,2017年6月30日。
责编/刘芋艺 孙渴(见习)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