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目前公民社会责任感的现状,着力培育和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关键词】公民 社会责任感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社会责任感是指公民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对这种责任形成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认识,具体表现为能否将思考的对象由个人扩展到集体乃至整个社会,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贡献自己的力量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对公民责任感的要求也有所差异。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是否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是否支持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是否能够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是否能够主动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否能够加入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社会实践中来等则是衡量当代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强弱的标准。
公民社会责任感薄弱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进步的“短板”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但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却不尽如人意,诚信缺失、权钱交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逐渐让全社会意识到,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感已经成为经济建设中的必要环节,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公民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必将成为制约社会发展进步的“短板”。
当前,公民社会责任感相对薄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在政治领域,官僚主义仍然存在,个别地方官员将国家公器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通过权钱交易破坏市场的公平性。近年来落马的贪腐官员也恰恰证实了这一点。此外,政绩工程、懒政庸政等现象的存在也破坏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在经济领域,经济利润最大化成了许多企业经营发展的“金科玉律”,在市场竞争中,偷工减料、假冒伪劣的产品充斥其中,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文化领域,资本的大量涌入摧垮了一些文艺工作者的人文情怀,大量抄袭、盗版的作品充斥市场,使得精品文化资源越来越少;在思想道德领域,部分公民个人诚信意识薄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崇洋媚外等价值观成为其指导思想、行为主导,从而造成了公民道德素质的滑坡。
其次,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冷漠、逐利成为了部分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主要表现,一些公民在做好事的过程中,陷入了“农夫与蛇”的圈套,并逐渐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变得冷漠,即使能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会选择袖手旁观;还有一些人在人际交往中,用金钱衡量个人价值,并为建立一个功利性的朋友圈而沾沾自喜,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必将会逐渐拉大。
再次,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看。尽管自然资源是相对丰富的,但是相较于人类无尽的欲望而言,其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进入到工业化时代,大型机械设备的出现,使得我们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变得更加便利,这种攫取是缺乏长远考量的。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进程来看,许多成绩是在牺牲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换来的,而这种“寅吃卯粮”、不负责任的做法,不仅为现代社会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如雾霾弥漫、全球变暖等,更影响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造成当代公民社会责任感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造成当代公民社会责任感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体制的变革造成了公民心理的失衡。在计划经济时代,公民的生老病死几乎都是由国家负责,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个人奋斗成为了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而那些依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人,由于跟不上时代节奏逐渐被边缘化,并在巨大的物质落差中出现了心理失衡,从而也失去了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其次,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不足造成了个人价值的扭曲。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感的核心内容,但是在巨大的经济冲击下,一些人的思想道德体系崩塌,最大限度地追求物质成为其行为指南,而在追逐个人利益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不良思想也逐渐滋长。再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造成了公民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失效,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数量和速度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虚拟网络由于监管困难使得一些公民在不负责任的情况下,肆意传播不良价值观念,进而影响了社会思想道德氛围的构建。最后,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推动其价值体系在我国传播,并对一些公民产生了强大的说服力,从而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更多困难。
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路径
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教育,而在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教育也应该作为其主要途径。公民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策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感道德建设,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孩子的责任感培养,从细节入手,让孩子初步认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家长还应该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孩子,以提高孩子的公民社会责任感。
其次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发展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从幼儿园、义务教育一直到学业结束,学生在学校不仅要接受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还应该接受完整的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校、教师应该以提高公民素质为目标,从思想道德、责任意识、法律意识、集体意识、社会属性等角度对学生开展教育,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成为一个符合和谐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
再次是社会教育。社会是一所学校,它对于公民的教育是实用且有效的,学校虽然也会针对公民社会责任感进行教学培养,但是其教学内容相较于社会实践则显得没有说服力。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会接受社会的洗礼,并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的发展现状、国家的发展阶段,并面临多元化社会价值理念对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冲击,进而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公民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
公民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环境机制。环境对个体思想价值体系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个体是构建环境的单位,而环境也会对个体产生产生反作用力。在公民社会责任感培养中,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改善教育质量,巩固教育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构建公民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环境机制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履行其职责。首先,构建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法律能够体现社会公平,能够让每一个公民在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中,形成对社会责任感的深刻认识;其次,构建健康良好的文化环境,在文化建设中,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思想引导,避免资本对文化的绑架,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公民能够接受良好、健康的文化熏陶;最后,构建诚信友爱的道德环境,加强对公民道德意识培养,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让公民在价值体系的引导下自觉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公民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并着力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从教育、法治、社会实践、社会氛围等方面综合发力,以实现自律和他律、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的有机结合,进而不断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作者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王威:《对公民社会责任感及其培育路径的思考》,《成人教育》,2013年第4期。
②甄一捷、张珂:《道德义务:公民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基本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2期。
责编/宋睿宸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