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前沿理论 > 正文

家国情怀与中国美学

家国情怀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中的非常重要又非常深厚的主题,然而现代以来,家和国的现实和观念都有了重大的变化。如何在美学和文化的结合上,合理吸收其文化和美学资源,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尚是一个虽然一直在进行,却并未得到应有深入讨论的问题。

家国情怀与中国美学的

文化关联

家国情怀,用现代汉语来讲,可以说就是中国美学。这里的“可以说”意味着“不仅是”。“中国美学”是中国与西方在世界现代性进程中经过长期互动之后出现的语汇,其语词后面有着一种西方的方式,即要用一种与哲学—科学(知)和伦理—宗教(意)不同的美学—艺术(情)方式来看问题。而家国情怀,是建立在一种内在统一上而又具有很强的美学意味的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与由西方语言代表的西方文化在看待事物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西方文化看待事物时,主要从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可以在本质上区别开来的决定一物之为此物的substance(本质)来谈论事物,因此,在语汇上,这本质,在一个事物上是substance(个体本质,使此物不同于他物,汉语常译为“实体”),在一类事物上是idea(类的本质,使此类不同于他类,汉语常译为“理式”),在宇宙总体上是Being(总体本质,汉语常译为“在”或“有”或“是”)。由此到美学,强调的是从美不同于真和善的本质出发来讲美。中国文化则主要不是从此事物的与他事物的独有本质来看事物,而是从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内在关联进行与宇宙整体的本质关联来看事物,宇宙的本质是气,事物的本质也是气,《荀子·王制》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是由个别而讲整体:万物皆有气;《庄子·知北游》讲“通天下一气”,是从总体来讲万物的整体性,无论从宇宙整体,还是从个别事物,语汇上都用同一个“气”,强调的是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在美的问题上也是一样,文学之美,最重要的是“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绘画之美,最重要的是“气韵生动”(谢赫《古画品录》),书法之美,最重要的是“梭梭凛凛,常有生气”(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家国情怀中的“情怀”

与中国美学的特点

中国文化从整体性来讲美,可以有很多角度,但以个人为基点,展开为两个方面,一是身—家—国—天下的向外扩展而来的整体,二是性—心—意—志—情的内在展开而来的整体。两者又如太极图般地相互关联着。从后者进入,一个由主体而来的中国美学特色就显示出来了,与西方由知情意划分而来的具有区分型特点的心理结构不同,中国的性—心—意—志—情呈现为关联型的心理结构。由性—心—意—志—情的主体,进一步进入身—家—国—天下结构,这一结构本有的美学性质就彰显出来了。

家国情怀中的“家国”,内蕴的就是身—家—国—天下这一整体,家国情怀中的“情怀”,内蕴的就是性—心—意—志—情这一整体。在这整体中,性来自于天,是超时空的,性受时世的教化而成为心,有具体时空性质,意是性—心一体形成的具体思想或主意,志强调思想或主意的目标,情是内蕴着性—心的意—志的外在体现,情一方面体现性—心—意—志的具体性,另一方面又在主客互动中有喜—怒—哀—乐的类型特点,是二者的统一。这一整体的主体,面对事物,用于认识态度,成为认识的性—心—意—志—情,用于伦理,成为道德的性—心—意—志—情,用于审美,成为审美的性—心—意—志—情。这一五字整体,因强调某方面或几方面,而只用其中的一词或几词,或全用,怎样用,同时意味着突出的重点不同。家国情怀,只用了情而内蕴着性—心—意—志,其审美意味突出,怀,思之、念之、藏之、珍之也,强调情感的深厚性。使其审美特性得到了更大的突出。

情怀与国家相连,彰显的是一种深厚的儒家美学。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克]
标签: 家国情怀   中国美学   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