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政策解读 > 正文

孙家广院士:用信息化提升国家管理能力

《“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专家解读

用信息化提升国家管理能力

《“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规划》日前获批复。随着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政务信息化将成为中国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六条建议,供参考。

政务信息化催生新一代网络协议、架构及其设备

政务信息化旨在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推进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为满足政务信息化发展需求,要坚持自主创新:一方面推动以IP协议为核心的互联网不断演进;另一方面对互联网体系结构基本要素(如转发方式、传送格式等)进行变革,形成天空地海综合集成的新一代互联网,如信息中心网络、软件定义网络等。目前,虽尚未对新一代互联网的架构形成共识,但有效服务于政务信息化需解决以下三个核心问题:

安全可信问题。避免重蹈现有网络受制于人和难以安全可控的弊病,需要新一代网络的基础服务和基础设施具有自主可控的能力,需要网络架构和核心协议具有内在的安全保障机制。

网络可演进问题。能持续支撑不断变革的应用模式(如按需服务的云计算模式),能不断融入快速发展的新技术如量子通信、可见光通信等,从而使其具有自我演进的能力。

网络生态圈和谐发展问题。随着网络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网络生态圈中的主体关系将会发生变化,新一代网络只有具有公平开放的生态环境才能有效支撑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只有网络服务供需双方的信息对称才能保证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需将大数据思想融入到新一代网络的架构、协议和设备中去(如构建网络信息服务平面),从而建立高效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生态圈。

政务信息化促进传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我国制造业正在承受产业“双向转移”、整体利润率低下、“产业空心化”风险不断增加等巨大压力,全面重振“中国制造”刻不容缓。通过互联网与工业制造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产品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提升包括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在内的整个过程的创新力、凝聚力、生产力,形成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制造产业发展的新形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制造过程中对资源配置的优化集成与增效提质的作用,努力构建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主体的新型制造体系,创新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核心任务包括:在面向互联网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发展、用户广泛参与的产品融合创新与迭代升级过程中,构建基于用户需求的、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互联的智慧研发平台;在面向国防、能源、医疗,环保等重点领域的装备制造过程中,研制基于智能生产、远程监控、可视化管理的智能生产设备;在面向大数据开发应用、供应链增值服务、系统结构技术创新维护的过程中,建立基于云模式的、支撑网络制造的、协同互利的智能供应体系;在面向客户个性化定制、制造业服务化的需求过程中,研发基于共享网络、客户反馈的移动互联、在线增值、个性化营销的服务云平台与决策优化智慧平台等。

广义的化学工业对我国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2014年,全行业主营收入14万亿元、利润8800亿元。但目前产能过剩严重,产业转型升级举步维艰。互联网+化工产业可望发挥关键作用。首先,化肥对粮食增产至关重要, 但目前产品单一,施肥利用率低,污染严重, 急需变革生产模式。互联网+可推动消费主导的订单式生产模式,促进企业生产高效控释化肥等新产品,推动农民科学施肥;其次,基于市场信息的化工生产计划调度优化和化工过程强化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料和能量消耗、减少“三废”、降低成本和提高投资回报率。“互联网+”可推动产学研结合,利用内涵、革新挖潜,节能减排;最后,基于“互联网+”的化工制造大数据分析、研究和应用,可对化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提高危险化学品风险的泛在感知能力和透明度,加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准备能力建设,保障化学品的安全、清洁生产。

基于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技术,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开放、对等、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系统,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降低GDP能源强度和污染强度,提升用户参与程度与用能体验,建立全新的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支撑能源消费、供给、体制和技术革命。重点构建提高清洁能源消纳能力的源荷对接平台,探索源荷互动的能量管理与运营模式,基于互联网平台有效对接需求与资源,显著改善我国大型能源基地弃水、弃风、弃光现状;开展基于清洁能源中枢的能源互联网示范园区建设,实现多能流协同能量管理,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和终端能效,实现能源供应商与能源消费者多主体效益共赢;促进能源领域中跨行业信息共享,加快建设能源大数据,挖掘基于能源大数据的能源互联网创新应用与商业模式,支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微网、用户在能源生产、消费、市场管理和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智能楼宇、智能家居的协同建模与优化,将未来广泛分布的能量产销者进一步汇聚构建成虚拟发电厂,为开放的能源市场体系提供支持。积极探索能源互联网与农业、工业、交通、商业、体育等不同行业融合发展的新途径。

政务信息化创新服务经济及其新兴经济增长点

利用政务信息化促进电子商务升级,加深对相关产业的渗透,改变商业生态,形成新的业务模式,提升整体经济效率。在消费端,实现购物场景个性化、碎片化、移动化、社交化;缩短供应链链条,重组供应链网络,提高供应链效率、响应速度;充分发挥市场信号的指挥、指导作用,实现按需制造、个性化定制、面向市场的研发、创新;打破企业信息系统的信息壁垒,促进信息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水平;提高市场主体信息透明度,建立公开公平的信用环境,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信用产品,如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普惠发展。同时,利用政务信息化可以深度改造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利用互联网金融中介使得资金需求更加透明,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扩大信贷活动范围,改变信贷合约的模式和内容,改造传统金融中介的信用中介职能。

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实现“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实现“精准医疗”的必要技术手段。互联网+医疗健康8万亿健康产业的必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传统医疗”促进医疗信息的标准化,改善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实现区域医疗、三级分诊提供技术基础;“互联网+移动健康可穿戴设备”实现了连续时间流的个人健康信息监测,从而提供了24小时陪伴式健康管理服务的能力;“互联网+基因检测”将促进组学大数据的临床应用。“互联网+”将传统的、新型的医疗资源连通、整合,形成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为提高诊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提供必要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健康管理关口前移,将重心从“治已病”转变到“治未病”,可以本质上变革目前全世界都不堪重负的卫生医疗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健康信息涉及个人隐私,因此在通过互联网+帮助医疗健康信息开放、共享的同时,需要相应政策、法规明确数据的拥有权和使用权,保护敏感的个人隐私信息不被滥用。最后,互联网+为传统医疗健康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丰沃土壤。

政务信息化利于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平台

互联网技术和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为有限投入前提下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可能。首先,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快建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及国家课程平台,加快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的目标;其次,要利用在线教育资源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占领新的阵地,统筹优质资源,制作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在线课程,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人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最后,要加大在线教育资源对外推广的力度,整合国内教育文化机构资源,制作反映我国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优质慕课,通过“学堂在线”等国际平台积极对外推广,真正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政务信息化加速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推动政务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应该找准和把握自我的定位。利用政务信息化推动政府改革与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借助政务信息化思维转变政府管理的理念。实现开放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和责任型政府,创新和重塑政府决策、管理和服务的模式,进而提供让社会满意的公共服务。

利用政务信息化进行政府管理流程的再造。通过对跨部门、跨领域数据分析,实现更具公开性、超前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的政府决策,并对决策及执行及时做出评估和调整;优化审批流程,降低审批门槛,促进政策执行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利用政务信息化,大幅降低信息公开的成本,提高公众参与和监督政府运作的便利性和积极性,促进政府执行监督的外部化。

通过政务信息化创新政府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利用政务信息化提升政府市场监管水平,实行“互联网+监管”模式。加快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探索建设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体制建设,建立信息披露和诚信档案制度、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和黑名单制度等系列管理机制。以政务信息化改变传统的“以批代管”、“重审批轻监管”的管理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有效推动简政放权。同时,充分发挥政务信息化的在线化、数据化的优势,综合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政务信息化在服务民生、社会安全、灾害预测、抗灾减灾、应急管理等领域应用,实现公共服务的高效化和社会安全保障的精准化。

政务信息化在发展中值得注意的倾向

互联网技术深入融合到各行各业,产业数据已成为重要战略资产,事关国家安全与主权,互联网安全问题不可避免会越发突出,数据信息泄露仍然呈高发态势,企业容灾能力与用户安全意识薄弱,为此,必须坚持自主可控,确保政务信息化安全可信。

政府需要在国家层面统筹政务信息化的规划与有序发展,加强我国政务信息化技术能力的体系建设,对新兴产业提供政策保护和经费支持;要鼓励和支持对数据科学、数据资产化与数据交易等问题的基础性研究;要开展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隐私和安全等领域的标准、政策和立法研究,为政务信息化的开发应用及其发展加大法律保障。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创始人 孙家广)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