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端正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还要扫除一些思想障碍——
评几种逆全球化观点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为国内外学者所接受,联合国多次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决议,表明中国话语体系的力量和成功。十个指头不一般长。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不是高度一致。有人就抓住全球化的负面、政治上的分歧、文化上的矛盾,来贬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因此,为了建设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必要对相关说法作些剖析,以正视听。
如何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近几年来,随着国与国之间差距拉大,富国里的落后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于是逆全球化的呼声很高。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是“双刃剑”。甚至还有著名人士提出,“全球化是一个反动的乌托邦”。连美国总统也曾把美国企业的破产记在与别国经济往来的账上。可是,这统统是以偏概全。企业倒闭不是谁的破坏。事实很明显,全球化扩大了竞争范围,增多了竞争对手,就像各国体育冠军到奥运会参赛,十有八九成不了冠军。成不了奥运冠军是好事还是坏事?“天外有天楼外有楼”,参加奥运会是接受“再培训”。成不了奥运冠军怎么可以骂到奥运会头上?优胜劣汰,自古如此。落后的企业办不下去了,难道不能赶上先进吗?难道不能另起炉灶,一跃成为先进吗?真要关心工人,就一定能排除万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营渠道,让他们变失业为就业。对有出息的人来讲,办法总比困难多嘛!面对全球化的负面为什么非要自暴自弃,扯全球化的后腿不可呢?现在已有智库发布了“全球化指数”,把全球化加以量化,充分展示了经济全球化互补互动互学、共商共决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优越性,激励各国提升参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深度的互补是济弱扶倾,化灾为利。丹麦毛蚝成灾,搞得美人鱼不美,可是聪明的中国人把毛蚝买来当佳肴;令德国人胆战心惊的大闸蟹,可以转化为中国人的美味。天下这么大,条条道路互通互补。坚信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一定能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也有学者提出把全球化改称为“国际化”,其中的道理是全球化削弱了国家职能。这是有根据的。发行货币是国家的职能之一。欧盟、欧元区的成立,尚不能称得上全球化,至多是个“洲化”,可是欧元区国家已经基本上失去了货币发行权,这似乎是国家职能的弱化。为了国家不弱化,近来有的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滋长,为了排外一会儿信口开河讲人家“倾销”,一会儿无端地提高关税。有的“入欧”多年的国家,又“脱欧”。脱欧的后果怎样?人们拭目以待。欧盟委员会前任主席巴罗佐2016年4月26日对《图片报》记者讲:“脱欧后会后悔的。”事实上英国很多人表示后悔。众人拾柴火焰高,多国结伴人类强。现在想“入欧”还入不上的国家也是有的。
如何分析政治上的分歧
世界上近200个国家的国体、政体并不是都一样的。各国的国体政体由各国选择,各国的治国方略由各国自己制定。居住在同一个“诺亚方舟”上的不同国家之间要互相尊重各自的选择,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对西方大国来讲,既然允许你自命为先进,允许你认为别国落后,但别忘了,你也应当同时允许别国认为你落后。民谚说得好:“瘌痢头儿子自己的好。”这种心理状态也存在于某些国家首脑身上,也许还要加个“更”字,因为有个“众星捧月”的因素夹杂在里边,更容易不知天高地厚,所以,更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你自以为的先进未必真正先进,假如你是真的先进了,作为先进的第一要义是带动落后,而不是对别国指手划脚,不是随便动用武力。带动落后的方式是对话、协商、交流,通过交流达到交融,通过对话实现对接。天上的“天舟一号”可以跟“天宫二号”对接,地上的不同政治派别还不能对话吗?自以为先进的国家总喜欢埋怨别国“不听话”。人家不听你的,你是否也应该反躬自问:“我为什么没有本事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自己在先进中是不是也有无能、落后的一面?”
国体、政体是旗帜,是牌子,其内容五花八门。比如摩洛哥,是君主制。国王认识到气候问题的全球性,他就做世界气候大会的东道主。国体、政体上的分歧不应当成为撕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成为各国政要和公民的座右铭,应该成为政治道德的最高境界。
如何分析文化上的矛盾
文化是具体的历史现象。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接触时会产生矛盾、排斥和对抗。酿成文化矛盾的原因很多,或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或因前面讲过的政治制度不同,价值观上的差异。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审美观上,有的民族以苗条为美,宁可减肥减出胃下垂还要再减;有的民族以肥胖为美,女性不胖嫁不出去,便拼命吃肥肉。这是表层的。深层的是精神文化中的心理积淀,是铭记心头的,不用说,是很难改变的。文化的这种惰性增加了化解文化矛盾的难度。
可是,文化的另一面是具有流动性,是会传播、传递的。人口流动时并不是只带口袋不带脑袋的。不同的文化之间总是会接触,接触必然为选择提供方便,在接触中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和整合。接触会有摩擦,摩擦会产生火花,在摩擦中充分展示各方的优越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一般说来,发现了对方的优越,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整合。入乡随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异国他乡久了,就自然而然地、不期然而然地吸收异国文化,从而把对方先进的文化元素转化成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浑然一体,产生新文化。经过整合产生的新文化再进一步推动社会的整合,推动社会的发展,提升人类文明。命运共同体不排斥文化多元,文化多元命运仍会是共同的。文明是动态的,相对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导下的人与人平等相处、国与国和平共处,就是铁板钉钉的共同价值。人类文明需要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又提升了人类的文明程度,进而在文化上构建、巩固“人类命运共同体”。
端正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还需要扫除很多障碍。如今在一些国家还能听到隆隆的枪炮声。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以斗争求团结,以正义压倒非正义也是不可少的。战争有胜者与败者之别,可是归根结底战争无胜败,因为胜者也会付出血本。声声枪响正在唤起人们要充分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以实际行动建设幸福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不仅从经济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也有利于从文化、政治、宗教等角度牢牢地巩固“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相同,民心相通。“一带一路”为民服务周到,连列车上的装潢、食品都将适应不同宗教的需要,更不必说方便沿途各国之间的沟通了。坚持“四海为家”“以天下为己任”,“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在当代人类的实践中实现。
(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