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全国政协“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8月28下午和29日上午举行的“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强化产业项目支撑”专题分组讨论中,与会常委、委员们结合各自近年来调查研究的思考,提出重视市场机制开展扶贫开发的意见建议。委员们认为,扶起贫困地区的产业,要运用政府引导之策、企业资本之力以及贫困群众渴求致富的内生动力,三方力量协同作战,才能攻克贫困堡垒,实现可持续性的精准脱贫。
鼓起产业脱贫的“钱袋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是农村贫困人口。产业发展脱贫,是“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首要提出的攻坚要策。立足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确保贫困户稳定增加经营性、财产性收入,从而实现脱贫奔小康。
产业发展得好不好,是影响脱贫成效的关键变量。多年来,随着产业扶贫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已经形成了各种因地制宜的扶贫模式,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在讨论中,贵州从江香猪、宁夏盐池滩羊、湖南油茶、福建菌草等特色农产品纷纷出现在委员的发言中。因为有了产业的支撑,这些大自然的馈赠已经变成农民的“钱袋子”。
如何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长长久久地鼓起来?委员们认为,产业扶贫需要体现精准、因地制宜的原则。必须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不同情况,选择符合贫困地区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体现针对性和精准性,实现本土化和持续化,做到因地制宜和精准对接。
林毅夫常委近期曾经两度进疆,调研南疆地区尤其是和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针对和田地区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特点,林毅夫提出,运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引导东部轻纺业进疆,形成产业集群,开展就业扶贫。
长期致力于生态扶贫的王文彪常委建议,产业扶贫要考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还要把龙头企业、产业和贫困户深度融合,保证脱贫致富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资金用起来生产组织起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主线。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方式,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高品质食品、释放乡愁情怀、休闲养生观光等方面的需求,都成为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切入点,给予了农村产业扶贫巨大的发展空间。
适应这些市场需求,需要资本“下乡”,帮助小农户、小产业对接大市场。把资金用起来,把生产组织起来,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至关重要。
农业龙头企业是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重量级选手。其中,民营企业是一支中坚的力量。全国工商联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中,3.43万个企业帮扶3.57万个村、538.7万贫困人口。
工商联界别的常委委员建议,充分发挥扶贫办的组织指导和统筹协调作用,整合使用财政扶贫资金、企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社会扶贫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结对村设立产业帮扶资金,以金融手段帮扶贫困户发展生产。此外,要对扶贫企业进行正向激励,在宣传、评比表彰等方面向扶贫企业倾斜,使他们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得发展、社会上受尊重,能够更好地、积极地投身到精准扶贫行动中。
发展扶贫产业,产业政策红利是对企业最大的支持。有委员认为,政府要扮演产业“助产师”的角色。
万季飞常委指出,民企“下乡”大有可为。他建议,加强组织引导,为民企提供政策、项目市场信息等服务;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宣传推介力度;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贫困人口的技能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等。
针对贫困地区营商环境,刘明康常委、苏如春委员建议,脱贫攻坚要重视改善和提升县域营商环境建设。政府与企业都要讲法治与诚信,降低产业发展的交易成本,让资本踏实扎下根来,把产业发展起来,从而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开发式扶贫要让群众买账,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与会常委委员们多次提到,政府要采取一些措施扶持与壮大农民合作社等组织,通过合作社把零散的农村劳动力组织起来开展生产。在农户方,通过合作社增加农民对产品定价的话语权,让农户“有股可入,有事可做,有利可得”。
贵州省普定县秀水村是典型的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的贫困村。王伟委员以那里的“五股模式”(人头股、土地股、效益股、孝亲股、发展股)为例介绍说,秀水村把老百姓的土地收为集体所有,与扶贫民企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以农民入股的方式,明晰村民在发展经济中的权益和义务,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提高了扶贫产业持续性和效率。明确产业扶贫项目中生产和营销的分工,让农民真正参与进来,发挥出产业扶贫项目的带动作用。
发展扶贫产业,还要重视和壮大集体经济。“没有集体经济是很多贫困村的特点,如果集体经济壮大了,再有返贫户,村集体才有经济实力来帮扶。”邵琪伟常委说。
旅游扶贫:“金山银山”的最好打开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扶贫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新时期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扶贫开发中,把旅游扶贫作为重要内容,在切实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加快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扶贫是“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最好“打开方式”。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实际上都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在专题分组讨论会上回应了委员们的关注:去年全国旅游投资达到1.3万亿元。社会投资占59%。经过国家旅游局的梳理,2.26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可以实施旅游扶贫工程。
有委员提出,目前的乡村旅游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乡村旅游缺乏规划、政府招商不利、旅游项目上得快、缺乏精品、出现先热后冷、效益不可持续等。
委员们认为,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资源中的特殊作用;要在找准旅游扶贫切入点、做实项目,在确保贫困户收益以及创新扶贫模式上做文章、下功夫。
委员们建议,政府部门对贫困乡村的旅游开发需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科学评估,打好文化与山水的组合牌;支持企业把贫困村建成特色小镇;地方政府、金融部门要加大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力度,提高服务效率,让扶贫企业尽快从绿色信贷中得到支持。
作者:吴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