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陆士嘉一贯注重国际流体力学的发展,重视与国外的交流和合作,她先后推荐过几十名流体力学工作者出国学习、进修、交流和合作。她要求他们要充分利用国外良好的学习条件多出成果,为国争光;同时专心学习,开阔眼界,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发展方向,以便回国后能和其他同志一起,更快地进入世界前沿的研究;并叮咛他们在国外学习和工作时要保持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
改革开放后,在陆士嘉的努力和支持下,北航开始了与德国宇航院哥廷根流体力学研究所之间的合作。
1981年,我第一次赴联邦德国执行合作项目,陆士嘉对我提出了严格要求:“你是第一个代表北航出去的,不但要完成好任务,而且要打开局面,为以后去合作的同志打好基础。”
这增加了我的工作责任感,但同时,先生又从多方面予以协助,介绍我认识她的德国朋友——著名湍流边界层专家Rotta教授。我在德国一年中完成的第二项计算工作“竖立在平板上的圆柱所诱生的三维边界层绕流”就是在与Rotta教授讨论和帮助下确定并完成的。先生还介绍我认识她原来的房东,以便多有一些德国朋友,有更多机会了解德国,她始终像母亲一样,为年轻教师出国工作和学习做了非常细致的安排。
1982年,陆士嘉不顾年迈多病,受邀访德。访问中,她做了许多增加了解、增进友谊的工作,为进一步打开中德学术交流的大门作出了贡献。同年,他又亲自写信,邀请美国著名边界层理论和计算专家Cebeci教授来北航讲学,坚持和大家一起听完了三天的讲课,并主持了讨论,赢得了国外专家的钦佩和尊敬。所有这些活动无不倾注着她为推动中国流体力学发展的大量心血。
陆士嘉一贯对中青年教师满腔热情,循循善诱。她要求每人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作为工具。对一些业务基础和外语水平差的中青年教师,她会亲自给予具体辅导,甚至找好学习材料送到本人手里。有的教师若未能达到要求,她便毫不客气地给予批评,但在思想上、生活上,她给予的关怀无微不至。20世纪60年代初,陆士嘉拆了自己的皮袄,亲自做成两个皮背心分送给了两位生活困难的青年教师。
在对学生的指导上,陆士嘉的表现更充分体现了大师的风采。北航刚成立空气动力专业时,其第一、二届学生分别是从原设计和工艺专业中抽调的部分二、三年级学生。我们第一届的14个学生,已学过设计专业的理论空气动力学及实验空气动力学课程各一学期,不宜再从基础的流体力学补课。
教研室针对这班学生人数少,课余时间多的特点,决定由每位教授指导一个学生的课余学习,我有幸成为陆士嘉指导的学生。
第一次见面时,陆士嘉就布置我去图书馆查找并阅读一篇有关边界层的经典文献(关于微分方程法的),规定每星期汇报一次,与她讨论。一段时间后,她又指定我查找学习苏联关于积分方程法的文献,尔后再要求我用手摇计算机做二微边界层计算算例等。
就这样,一年的课余学习,我这个对空气动力学知识知之甚少的四年级学生,不仅了解了边界层概念,大大提高了对空气动力学的兴趣,而且可以说,已经站在了可以进一步做研究的大门前。这一年和以后对业务学习的培养使我终身受益,让我懂得了精读经典文献的重要性,养成通读多种类型文献的读书习惯。
新中国成立后,陆士嘉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执委、民盟中央常委以及各种学术团体的兼职工作。繁重的社会工作和活动占据了陆士嘉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她总是以大局为重,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去做团结知识分子、妇女和国际交往的工作,因而受到各界人士的信任、尊敬和爱戴。虽然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信任,但她在教研室中一贯仍以一名普通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看到有些地方闹水灾或发生地震,陆士嘉以人大代表的名义(不署自己的名字)寄去钱款。她关心教研室内经济困难的同志,多次解囊相助;她还常年补助一个子女多、经济困难的老工人,甚至连这位老师傅都记不清补助的次数了。
但陆士嘉对待自己却非常严格。住在清华的她,上下班本可以由学校派车接送的,但数十年来,她却一直坚持乘坐公交车。正是如此点点滴滴,使陆士嘉在周围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作者:朱自强,教授,博士生导师。1936年9月生,浙江省余姚县人。从事应用空气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等研究。195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空气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力学学报》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