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干部任用必须摒弃个人“小圈子”

核心提示: 干部任用中的“圈子文化”消解选人用人制度权威,助长官场“逆淘汰”之风气,滋生各种官场腐败现象,增加了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难度。为此,必须铲除干部任用中“圈子文化”的土壤,堵塞其通道,摧毁其市场,维护干部任用的风清气正。

【摘要】干部任用中的“圈子文化”消解选人用人制度权威,助长官场“逆淘汰”之风气,滋生各种官场腐败现象,增加了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难度。为此,必须铲除干部任用中“圈子文化”的土壤,堵塞其通道,摧毁其市场,维护干部任用的风清气正。

【关键词】“圈子文化” 干部任用 选人用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聚焦反腐话题,引发社会各界追捧热议。剧中“赵家班”“汉大帮”等小圈子内各路人马谋求“上位”的“仕途之争”,透视了官场上的“圈子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干部任用中的“圈子文化”正在失去基本的生存条件,但同时也愈发呈现隐蔽性和欺骗性。为此,必须深刻认识其现实影响,下定猛药去疴的决心,方能取得积极的治理功效。

干部任用中“圈子文化”的本质

干部任用中的“圈子文化”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如大圈连着大圈、小圈连着小圈,甚至大圈套着小圈、小圈绕着大圈,彼此之间圈圈相连、圈圈相扣。在这种“圈子文化”内,“大哥”与“小弟”等级森严,“山头林立”,“虎视眈眈,其欲逐逐”,目的都是试图用公权力满足一己私欲。

从源头上看,干部任用中的“圈子文化”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残余。封建专制主义时代,“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官场政治就是家族本位的政治,家长制在整个官僚架构体系及权力分配领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官高一阶者多会秉持“家长”权威、依照自身好恶决定下属仕途走向,品低一衔者自会凭借“门生故旧”身份向上级呈递投名状以获得庇护和提携,人身依附关系在这样一种“特殊对称”状态中形成并稳固。封建专制主义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但如今一小部分干部头脑中仍旧存在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残余,对人民赋予的权力没有敬畏之心,或将下属视作自己的“家臣”,任人唯亲、唯圈,或将上级视作“老板”“大哥”,指望能够进了“圈子”再进“班子”。近几年披露出来的腐败大案中,每只“大老虎”身后,总是有许多盘根错节的现代“宗族”,于是“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撸一串、一掀一窝”。

从形式上讲,干部任用中的“圈子文化”是党内宗派主义的变种。党内宗派主义是指党内存在的一种以宗派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和行为,是封建宗派思想、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在组织上的表现。在干部任用这个问题上,党内宗派主义主要表现为任人唯亲,拉拢一些人、排挤一些人,在同志中吹吹拍拍、拉拉扯扯。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宗派主义给干部队伍造成了极大损失,毛泽东同志有针对性地指出,“干部队伍的团结是全党团结的关键,要处理好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干部以及党内各个部分干部之间的关系”,要搞“五湖四海”式的干部任用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党内宗派主义。党内宗派主义是个老问题,如今在干部任用中却有了新形式,最突出的就是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独立王国”。

从本性上说,干部任用中的“圈子文化”是精致利己主义的恶果。精致利己主义是指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是一种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的利己主义。精致利己主义,往往是重私利、轻公义,永远是通过损害破坏别人的权益来违规非法获取自己的利益。干部任用中,精致利己主义者总是幻想仕途之中有终南捷径,于是就会千方百计地“拉关系”“抱大腿”,与利益相关者结成攻守同盟,将利益交换关系发展为“人情”关系,为其赤裸裸的目的蒙上一层“人情”面纱。

干部任用中“圈子文化”的影响

干部任用中的“圈子文化”具有依附性、投机性、贪婪性等特点,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封建性质的官场文化,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给党的干部事业带来了极大伤害。

消解选人用人制度权威。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指出,“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必须严格标准、健全制度、完善政策、规范程序,使选出来的干部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而“圈子文化”背后隐匿的是非组织、非民主行为,使得选人用人制度的作用黯然失色。

助长官场“逆淘汰”之风气。官场“逆淘汰”犹如官场“雾霾”,不仅腐蚀官场生态,还严重损伤党的肌体和元气,对于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危害甚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健康的官场政治生态里,应该是“良币驱逐劣币”,可是由于“圈子文化”的存在,导致本末颠倒,“劣币驱逐良币”,让不会干事只会“来事”的人官运亨通,形成“逆淘汰”。

滋生各种官场腐败现象。选人用人腐败是官场腐败中的最大腐败,是用权腐败及其他各种官场腐败的根源。干部任用中的“圈子文化”,可以视作诱发形形色色腐败窝案、串案的催化剂,不仅滋生腐败,甚至也在此基础上传染腐败、扩散腐败、加剧腐败。现实中,正是由于“圈子文化”的存在,使得同一个地方的干部之间、上下级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权力因为缺少监督与被监督而变得任性。

增加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难度。干部任用中的“圈子文化”,会把忠诚于党和人民群众的干部排除在治理主体之外,其结果是让那些靠“圈子文化”得利的人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不作为”“乱作为”,引发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社会矛盾。“圈子文化”的更可怕之处还在于,它可能会导致人民群众对“圈子文化”见怪不怪、养成认同,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掺杂进太多的潜规则。

干部任用中“圈子文化”的治理

铲除干部任用中“圈子文化”的土壤。官场潜规则是干部任用中“圈子文化”得以生存的最为肥沃的土壤。治理干部任用中的“圈子文化”,就得硬起铁腕、挥起利铲彻底铲除官场潜规则。首先,党员干部要常补精神之“钙”,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和党性修养;要夯实能力之基,以过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其次,地方或单位“一把手”不仅自己要与潜规则划清界线,还要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坚决抵制地方或单位内部出现潜规则。再次,制度顶层设计要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减少法规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橡皮泥”现象,确保权力用于正途,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鼓励人民群众对选人用人问题“说三道四”“评头论足”。

堵塞干部任用中“圈子文化”的通道。要加大对相关参与者的惩戒力度以断其“念想”。一方面,要建立惩处买官卖官问题的长效机制,让卖官者及其家属不愿为“身外之物”而毁掉个人前程和家庭幸福,让买官者不敢为“一顶乌纱”而“赔了夫人又折兵”;另一方面,在遏制官员职务犯罪的同时,要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完善相关立法,让“权力掮客”失去依附对象和生存空间。

摧毁干部任用中“圈子文化”的市场。要改变“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传统“相马”式选人用人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科学、公开的选人用人制度,用官场“正淘汰”逼退官场“逆淘汰”,让潜规则不灵,让显规则盛行。一是要完善权力配置和治理结构,保证权力不用于“旁门左道”而只用于为人民服务。二是要加快官场“正淘汰”的政治环境建设,以构建科学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为抓手,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常态调整机制。三是要培育官场“正淘汰”所需的社会环境,以公民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和法治素养。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注: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6BDJ01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立新:《官场“圈子文化”的危害与治理》,《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年第3期。

责编/杨鹏峰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小圈子   干部   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