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解决企业高库存、产能过剩和高杠杆等中国经济增长老问题的新思路,下一步的关键是能否在具体举措上找到正确有力的抓手,并落到实处,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创新增长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经济总体走势向好,但创新增长不足带来库存积压、产能过剩等问题
2017年6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从6.6%上调至6.7%,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7年以来第二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从201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的情况来看,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7%,高于2016年全年的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3%,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释放。物价水平保持稳定,1-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4%。2017年1-5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50.4%,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2.5%。创新性产业、产品和创新性服务都呈现出明显高于其他产业、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态势,初步显示出创新增长的态势。
在投资领域,我国经济也初步显示出未来持续创新增长的潜力。2017年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8.6%,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1%。与2016年相比,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但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回升明显。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略有放缓,但是结构在改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了22.5%,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快了13.9个百分点,同时,高耗能投资增长速度在回落。
总体看来,目前中国经济的创新增长态势初显,但是创新增长的动能仍然不足。这不仅表现在当前的经济增长结果(产出)上,也表现在未来的经济增长源泉(投资)上。从产出结果上来说,创新增长不足的表现就是库存积压和产能过剩。从根本上说,创新缺乏背景下的数量扩张带来了库存积压和产能过剩问题。2017年1-5月份钢铁和煤炭两个主要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任务已分别完成60%和40%,但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库存积压、产能过剩,致使企业盈利匮乏,投资回收期拉长,在财务上就表现为企业的高杠杆。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有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投资形成当期经济增长的需求,和未来经济增长的供给。就创新增长、中长期增长和增长质量来说,投资的供给效应更为重要。只有提供创新性产品,形成未来的有效供给,才是投资的根本属性。缺乏创新性、不能形成未来有效供给的固定资产投资,虽然为当期经济增长提供了需求,但同时埋下了未来库存积压、产能过剩和高杠杆的祸根。
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新思路,更需要真正的落实和治本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经济发展,可以发现库存积压、产能过剩和企业高杠杆等问题,都是一再出现的老问题。库存积压和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形式,本质都是缺乏创新条件下,廉价资金所推动的投资大跃进、投资规模膨胀和投资决策失误。高杠杆实际又是库存积压和产能过剩结果的财务表现,其病根也是投资。总体上,可将这些问题的病因概括为中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下的投资依赖症。
面对不断重复出现的历史性难题,我们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治标不治本。以企业债务问题为例,从过去的拨改贷到贷改投,再到债转股,基本都是在治标上打转。对一些债台高筑的企业实行债转股,如果仅是具体债权人和负债公司股东协商进行的一种公司重组或重整措施,可以看作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正常行为。但如果当作是解决普遍性的企业高杠杆问题的一种政策选择,则可以说是跟当年的贷改投一样,只是一种治标之举。这种治标之举具有负效应,会形成一种欠账不还更为有利的企业预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政策方针、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解决企业高库存、产能过剩和高杠杆等中国经济增长老问题的新思路,下一步的关键是能否在具体举措上找到正确有力的抓手,并落到实处,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下才会有真正的创新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创新增长,实际效果有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略了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和动力结构。市场经济下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只有企业具有了内在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才会产生在市场上真正有效的创新。只有市场上真正有效的创新,也就是被消费者接受的创新性产品、服务和技术,才是有效供给,而不是库存积压和产能过剩。基于这种有效创新的投资,可以带来合理甚至超额的回报,企业的杠杆率才会不断下降。
2017年1-5月份,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低于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涨幅,一方面,反映出工业生产者在购进品(原材料)市场上的议价能力低;另一方面,反映出企业创新不足,出厂产品的市场议价能力也低。工业原材料和零部件产品的产业集中度通常比较高,具有垄断性质,而工业产成品的产业集中度通常比较低,竞争更激烈,缺乏创新的企业在这两头都缺乏市场议价能力。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才有能力把购进品的价格上涨完全转移到其产出品上,并且可以索取创新溢价。创新成功的企业,甚至可以进一步在其购进品市场上具有强大的议价能力,控制其购进品的价格涨幅。
技术创新是一种长期投资和风险投资,没有时间眼界和风险承担能力的企业是不会进行创新的。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但却不可能提供足够和持续的技术创新动力,而且政府部门和评审专家认可的技术创新,未必是市场认可的技术创新。除了长期性与风险性之外,技术创新投资与一般投资还有一点根本不同,技术创新投资中含有难以计量的高级人力资本投入。到目前为止,除了市场机制之外,人类还没有发明一种方法能够准确地评估一项技术创新的真正价值。要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创新不足问题,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创新增长,就要从制度创新入手,建立起市场化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改进公司治理,发展直接融资,促进创新增长
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是资本形成的效率,金融体系对于资本形成的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在中国目前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体系下,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在资本供求上的联系被割断了,风险都集中在银行这一个环节,最后再转嫁到国家身上,由整个经济体系承担。为了实现创新增长,需要建立风险与收益对称的直接融资体制,让独立的投资者与融资者进入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与融资者直接见面,就不同的项目达成不同的合约和治理机制安排。居民和机构投资者自身要承担投资风险,企业则要直接接受居民和机构投资者的监督和参与公司治理,双方必须慎重地选择投资项目。
发展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是我们强调很多年了的事情,可实际结果还是直接融资在整个资本形成中的比例很低。决定经济增长态势的资金面因素完全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而不是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信心。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发展不足,除了导致企业创新行为的金融支持不足之外,还直接导致了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高企,债务规模快速增长,债务负担不断加重,也同时带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的“双升”。
中国的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缓慢,走走停停,除了有金融监管方面的原因之外,公司治理体系的缺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由于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投资者没有长期投资信心。在改进公司治理方面,我们的认识存在误区。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构建公司制企业运作的基础制度环境,是“向后看”,把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启动阶段就铺设好的一些市场经济制度基础补上,而不是所谓的“向前看”,这实际是照搬发达国家当前的一些属于修补和微调性质的公司治理流行做法。过于“向前看”,模仿发达国家当前做法,使我们在很多事情上本末倒置了。
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办法是加强产品责任,保护消费者,而不是偏袒生产者。发展大企业的有效做法是保护竞争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而不是扶持大企业。发展资本市场的有效办法是保护投资者,让公司上市和证券发行成为争取投资者的竞争。通过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将控制权的私人收益降到最低,使公司大股东愿意选择退出,从而实现公司股权分散化和直接融资发展。
现代经济增长是一个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作用的过程。就中国目前来说,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严格地讲,技术可以引进、可以照搬,制度却只能是借鉴而不能照搬。实现创新增长,要构造企业创新的制度基础和动力结构,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推进技术创新。要通过改进公司治理,促进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为创新增长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源泉。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IMF今年第二次上调中国经济预期,预计2017年GDP增长6.7%》,华尔街见闻,2017年6月14日。
责编/张寒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