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经济的痛点在哪里

核心提示: 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原有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应当适时分析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及其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简政放权和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摘要】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原有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应当适时分析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及其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简政放权和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关键词】新常态 中国经济 发展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近40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奇迹”。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矛盾日渐凸显。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世界经济循环中,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国际的政治经济的波动也会迅速传导到中国市场。

中国经济已经深深嵌入世界经济链条中,其发展越来越受到相互交织的国内外环境的影响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维持了长达20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同时,国内需求的释放,人口红利、改革红利以及投资乘数效应等因素都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2008年经济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出现萎缩,国内也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投资收益下降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深深嵌入世界经济链条中,其发展越来越受到相互交织的国内外环境的影响。

从国际环境变化来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风险因素增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世界银行测算,2008年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9%;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开始下滑,2014年下降为41.2%。虽然去年起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上升,但受库存消化及政策调整影响,经济复苏仍面临下行风险。

发达经济体增长动力不足,“逆全球化”潮流兴起。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虽然逐渐复苏,但复苏动力不足。而欧洲面临着英国脱欧,法国、意大利政坛动荡,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016年,我国共遭遇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119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比2015年数量上升了36.8%,金额上升了76%。

近年来,印度、越南等国家利用其低廉的要素价格和税收减免优惠来吸引外资,对中国形成有力的竞争。《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4》调查发现,中国制造业平均工资超过大多数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中国代工厂的人力成本约为越南的3-4倍,最高已超过6倍多。目前中国加工贸易在外贸结构中占比依然达到三分之一,成本上涨对中国制造业造成较大冲击。

从国内环境变化来看,劳动力市场人口红利减少。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2012年15-59岁劳动人口首次绝对下降,2015年中国农民工首次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基本完成,一些学者判断,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已经丧失。

产品市场上,产品结构问题凸显。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去库存压力依然很大。据相关统计,煤炭、有色、水泥等传统行业的产能利用率都低于75%,但高端产品和高端服务行业供给严重不足,在产能过剩行业也同时存在结构性产能不足。近年来海淘和海外代购的兴起,也是国内中高端消费品行业供给不足的一个体现。

资本市场上,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突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而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开放度依然较低,银行更倾向于向国有企业贷款。民营企业在投资、就业等领域贡献较大,但这种民营企业与国有银行的不匹配造成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现象越发突出。在去杠杆的过程中,银行信贷收紧导致资金成本被进一步推高。

金融市场风险增大。随着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的兴起,金融监管难以同步跟上,高息揽储和民间借贷事件频发。银行为提高收益往往将资金加杠杆在金融领域自体循环,增大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

国内外环境变化给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采取外向型的发展模式,以出口带动国内制造业发展。但是在经历了近40年的中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

一是原有的世界经济循环难以为继。在上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靠增加投资顺利完成工业化,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从资源类国家进口原材料,再将产品出口到美欧市场,同时将换取的外汇转投美欧金融市场,为其负债消费提供金融支持。但是经济危机后美欧市场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美国“再工业化”和越南、印尼等国都对我国的制造业形成有力竞争,中国在国际市场遭遇需求和供给两端挤压,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难以继续。

二是新旧增长动力不接续。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需求管理效果正在弱化,而国内消费则一直缺乏动力支撑,单靠需求侧管理难以解决国内问题。当前我国中低端产能过剩,中高端产能不足。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不足80%,而产能过剩主要发生在国有企业,单靠市场无法出清。而且中高端行业的资本、技术和资源都面临着不足的局面。

三是政府对经济仍存在不当干预情况。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长,而同期投资效率却不断降低。2015年新增1元GDP需要增加6.7元投资,比2010年上升60%。政府和国企投资增加一方面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另一方面行政干预也给寻租和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加工贸易所处的装配环节附加值很低,而外需疲软和竞争加剧又压低了企业利润空间,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没有足够资金进行研发投入,难以进行产业升级。这使得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陷入低端出口遭遇周边国家强力竞争、高端出口创新能力不足的困境。

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政策选择

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首先,要继续深化创新体制改革。推行产权保护法治化,对创新创业给予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其次,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率,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并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研发积极性。再次,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设立扶持创新、创业的投资基金和风险担保基金,并吸收民间资本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后,要进一步扩大创新创业试点的自由度。通过设立新区进行改革试点,可以减少改革风险,成熟之后再将经验向全国推广。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对于当前“现收现付”养老金账户的问题,可以考虑利用剥离的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充实养老金账户。第二,加快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降低私立医院的准入门槛,在医疗保险和教育补助的拨付上,考虑把私立医院和私立学校纳入相关体系。第三,加快农村土地改革和资源确权。做好土地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实现土地要素流动。

深化简政放权。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变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政府仅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将其他权力交由市场来运作。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要继续迸发经济活力,就要加快推进政府体制改革,简政放权,以增强市场活力。

继续加大对外开放。亚投行的成立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政治交流合作,也有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稳定团结和共同发展。同时,继续推进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要进一步加大资本账户开放力度,完善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金融支持企业对外贸易和投资行为,推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投资经济系;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参考文献】

①陈江生:《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前线网,2015年10月15日。

责编/宋睿宸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痛点   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