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深化,不仅可以使优良家风更好延续下去,更有助于让全民族认识、学习到中华民族高尚的美德和情操,激发文化自信,自觉弘扬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因此,通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重拾优良家风,既抓住了根本,又激发了内在的深厚力量,是做好家风传承的重要保障,同时为民风、党风建设打牢了根基。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优良家风 传承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国优良家风的根基,是中国家风建设的“根”和“魂”。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深化,不仅可以使中国家风更好延续下去,更有助于让全民族认识、学习到中华民族高尚的美德和情操,激发文化自信,自发弘扬本民族的文化精神。
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优良家风的根基
“家风”顾名思义,就是家中之风气,是一个家庭祖祖辈辈长期以来形成并延续下来、能影响家庭成员行为标准和道德准则的一种精神。自古以来,我国优良家风的根基都来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国的儒家教育,针对家庭成员人性提升和内在精神道德发展的目标非常明确。在儒家的教育体系中,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体系存在的基础和存在的目的。“六经”教育,是儒家具有体系性的系统教育,其中的礼教,则集中体现了教育的社会目标,体现了人才的成才思想和成才依据,体现了人性的提升和发展对于社会改造理想实现的重要意义。儒家通过礼教,将教育的主体目标和根本性,确立在人的价值教育与理想教育上面。在这种教育下确立的家风,讲究“以德治家”,这种由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治家思想,为中国优良家风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内化成中国一代代人成长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独有的美德、智慧和品质。
中国的家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儒家思想的内核是育人,对教育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理论核心,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国家风里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育,探索教育的社会职责和人性发展功能,探讨教育的高尚理想目标。在儒家著作《礼记正义》按序编排了四篇礼教文章,先后为《学记》《中庸》《儒行》《大学》。这个表面上的形式化排序,恰恰体现出儒家教育思想的根本主张,将人性教育和人格教育作为成才思想和成才依据的基本出处和基本平台。儒家治国、为民、改造社会,以教育为先,故《礼记》将《学记》列为儒学教育的首篇文章。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形成中国优良家风的重要思想源泉。孔子对教育的重视,保证了其总结的理论体系,以教育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多数家庭成员品德的形成,帮助实现由家庭责任到社会担当之间的转换,塑造高尚的人格和品德。
中国家风的传承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化和普及
当前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子女教育的关注点放在了更现实、更功利化的各类辅导班中,希望通过各类辅导班让孩子在学习、特长方面赢在“起跑线”上,从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相比社会中已经非常商业化的辅导培训,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教育是一种关于理想和信仰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于人才培养,是一种由内到外的启迪与开发,要求内在的精神目标与外在的社会改造实践相一致,内在的信仰与理想和成才进步相一致,这是儒家教育的主体目标和根本性任务。所以,应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家风传承的正面引导力。
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造就积淀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文明,融进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中。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对培育良好家风的作用。自古至今,《朱子治家格言》《放翁家训》《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等,无不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流传至今,成为优良家风推崇的典范。优良家风的传承,就是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吸收德行精华和高尚情操,从而内化成家庭共同的价值观,融入到生活、工作中,让自身始终保持清醒的状态,远离精神的浅薄和过度功利,成为精神深邃、信仰高尚的人。
培育优良家风是思想道德修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学史可以明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沉淀了太多高贵品质、思想美德。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几千年,饱经沧桑,一次次浴火重生,让世界惊叹,其根本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力量,引导人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和理解中审视不足,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孔子家语》中的“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放翁家训》中的“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曾国藩家书》中的“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做人、勤俭持家、助人乐善等优良的思想品德。家庭的教育,尤其对于下一代的教育,要善于从这些治家有方的典范中汲取营养,提升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修养。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华传统美德既包含了行为准则,又深入到思想道德层面,是思想道德修养提升的铺路石,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优良家风的健康延续。优良的家风不仅可以带来家庭的和睦和健康发展,更是社会良好风气、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所以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中国目前很多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在应试教育大背景的前提下,传统文化教育弱化现象仍然严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既需要社会、学校共同努力,更需要家庭的家风教育。家长作为青少年的启蒙老师,要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学习和继承,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弘扬良好家风,为青少年树立榜样。
普及传统文化教育重拾中国家风的几点原则
一是家风的传承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家风事实上就是一种家庭或家族文化。培育和发展良好家风的过程,就是文化熏陶的过程。这种文化是精华还是糟粕,取决于家庭成员对各种文化的汲取、吸收、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历史的演变,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家风建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可以使优良的传统根植于每个家庭成员当中,促进优良家风自觉传承下去。
二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社会始终是朝着现代的文明不断迈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中国家风传承,都不能忽视时代需求的变化。懂得取舍,才能更好传承。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原封照搬,要结合当代人和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传承和弘扬积极正面文化,去除消极负面影响。比如“仁、义、礼、智、信”,这些对青年人的成长、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团结都有非常正面的积极作用,而对一些落后的封建思想就要学会摒弃。
三是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方针。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正给新时代的中国带来蓬勃的生机,这是文化创新带来的活力。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主张到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时期的理学和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儒学总是在不断发展更新中展现了持久的生命力。家风建设同样要遵循“两创”原则,充分地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加以改良创新,有机结合新的时代需求,将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的同时,更为当代人所受用。
(作者为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责编/周素丽 陈楠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