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前沿理论 > 正文

创新新闻传播理论回应时代重大命题(2)

需要基于中国立场的理论创新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几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在理论资源上做“增量”,努力把西方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移植到中国来,造成了中国新闻传播理论资源的快速繁殖,但这种去语境化的理论移植,与中国问题缺乏根本性的关联,理论缺乏“在场”感。表面上看,似乎我们不缺少理论,别人有的,我们这里也会有,问题是,这些理论“浮标”,不是内生于中国语境,与中国问题缺乏结结实实的关联,致使一些在西方颇具理论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到了中国语境就沦为空洞的学术修辞。这种游离于实践之外的理论生产,被有些学者认为是“言语的学说”,是一种“炫耀性的理论工作”。中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一直存在自主性不足的问题,这固然与这个学科还比较年轻有关,但关键还是在于理论创新不足,主要表现为:自主生产的新闻传播理论资源较少,大多依靠外援,很多理论框架是靠其他学科以及国外“接济”的。新闻传播学领域不是一个理论自足的专业领域,新闻传播理论自身缺乏一个结构性的理论分析框架,理论地盘并不牢固。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而言,理论资源很多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真正由中国自己原创的理论资源更为稀少。西方新闻传播学理论的大量引入促进了国内新闻传播理论的话语转型,但这种外来理论资源如何实现“在地化”“本土化”,业已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一大焦虑。毕竟,根生于西方的新闻传播理论是一种“他者”知识,其内生于西方问题语境,将其挪用到中国语境,成就其理论效度的前提条件以及约束变量均发生了变化,若不假思索地直接套用,反而会遭到“他者”理论的反制。其实,在理论上有力解决中国新闻传播实践中的重大命题,其贡献就不是“地方性知识”,而是世界性的,我们应该有这方面的责任和理论自信,也有能力做到。

锻造话语体系的“语法”

这里的话语“语法”是指理论话语的范式。理论研究缺乏范式,就会缺乏逻辑,容易被概念和感觉带向岔道。理论范式代表由某一科学社群成员共同的信仰、价值、技术等所构成的整体,能够为这个整体中的某一部分提供问题解答,或作为常态科学研究中解答谜题的基础。范式将科学探讨的问题定向在一个范围内,具有世界观及方法论的作用,是科学社群从事科学活动的指南。理论范式之所以重要,概在于它是理论话语的“语法”,是理论研究的“铆钉”和“卡槽”。对于中国新闻传播研究而言,经由这几十年的发展,话语资源已非常丰富,问题是这些散乱的话语资源,缺乏内在的逻辑秩序,即便我们用几个理论框架将一些概念、理论话语分为几种门类,但多是目录学意义上的分殊,不是理论内在逻辑上的区隔。当下中国的新闻传播学话语生产甚为活跃,但这不足以说明该学科具有强劲的话语创新能力。其实,这是一种表面上的话语繁荣。原因在于,该学科的语法尚不成熟,内生逻辑尚不严谨,很多命题,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以至于新闻传播学话语难以形成自洽的逻辑链条。当前,新闻传播学的话语语法还未打造成型,理论硬度不够,以至于话语生产建立在一个松软的基面上,这是需要我们新闻传播学科为之努力的一个重要任务。

总之,当下正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需要各个学科超越学科域限,回应时代呼唤,回归对“总体性社会事实”的立体观照,实现整体性理论创新的整体性“爬坡”。新闻传播学研究者身处新传播革命语境下的中国现场,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理论话语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今后的理论大突破做了很好的准备,接下来需要整体发力,把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话语体系提升到与时代匹配的高度。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