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一切校园贷说不,禁止校园贷向大学生发放贷款,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值得肯定
主持人:你们如何看待此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的规定?
和静钧:目前网络贷款机构失去校园贷资格,是因为这些机构良莠不齐,管理混乱,亟需整顿。从稳妥安全的公共政策选择上看,封杀网络贷款机构,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紧迫性。
李长安:早在去年4月份,教育部和银监会便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同年8月份,银监会提出了针对校园网贷采取的“停、转、整、教、引”五字方针,要求暂停涉及到暴力催收、发放高利贷等违法违规业务;今年6月,银监会、教育部等部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禁止提供校园贷服务;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种种努力,值得肯定。
张敬伟:向一切校园贷说不,禁止校园贷向大学生发放贷款,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值得肯定。
但不得不说,只靠教育部乃至更多部门的“红头文件”来禁绝校园贷,还是远远不够的。一纸禁令恐难斩断网路贷款机构伸向大学生的黑手。因此,除了教育部、公安机关和金融监管机构,还应依法依规联合行动,对网上贷款机构进行全覆盖的监管,掌握所有贷款机构的贷款信息,通过大数据进行甄别,堵住对大学生贷款的漏洞。除了管住校园贷的供给侧,更要管好校园贷的需求端。大学应增加大学生理财知识和理性消费的讲座和选修内容,培养大学生的理财意识和有节制的消费观。
堵住校园贷的偏门,就要打开正规贷款的正门,堵疏结合,满足部分大学生的贷款需求
主持人:大学生的贷款需求是客观存在的。网络贷款被封堵,如何放宽正规贷款,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和静钧:在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理性借贷行为之后,也应关注有微额借贷需求的学生的现实状况。银行因利润驱动和成本考虑,不太愿意经营微额借贷,高校学生若需求得不到满足,或会被迫转向地下网络平台。所以,还得有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国家应有贴息等扶持措施,还要区分恶意套取资金与受骗上当陷入高利贷的不同行为。
张敬伟:堵住校园贷的偏门,就要打开正规贷款的正门,堵疏结合,满足部分大学生的贷款需求。我注意到,建行和中行就向市场推出其校园贷产品。两大国有银行拥抱校园贷,吹响了“正规军”进军校园的冲锋号,希望更多的商业银行参与到校园贷中来。
但须指出的是,正规金融机构的校园贷作为金融信贷产品,也必须做到风险可控。一是相关机构算清校园贷的大账,明晰校园贷的大数据,把准校园贷的需求,以便精准投放校园贷产品。二是在校园贷产品的设计上,要进行事前的消费调查和风险评估,利率水平和还款时限也要契合大学生的特点。三是引入社会征信机制,将校园贷和大学生的个人信用挂钩。这样,才能涵养大学生们讲诚信、守法治、有道德和有节制的理性消费行为。
要让校园贷走正道,依然是系统性工程,从学生到学校,从银行到监管机构,需要一起努力才行。
李长安: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能够用规范的金融工具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依然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教育部等部门在封堵各种网贷平台的同时,为了满足学生金融消费的需要,也应鼓励正规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目前不少银行已经开办了这项业务。同时,教育部还要求各高校要认真做好学生的教育,加强对学生金融知识的教育,加强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引导学生不要上当受骗。当然,广大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理性消费意识,秉承理性借款理念,切勿因为爱慕虚荣、盲目消费而陷入网贷陷阱,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