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时事洞察 > 正文

“巴西经济复苏离不开中国参与”

巴西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自2009年起,中国成为巴西最大出口目的地国,中巴双边贸易额在巴西对外贸易中连续8年稳居首位,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17年前7个月,双方贸易总额已达453亿美元。过去,双边贸易主要受中国从巴西进口资源产品驱动,近年来,经济合作领域不断多元化,农业、新能源、基础设施、金融、技术创新等领域成为新的增长点。巴西总统米歇尔·特梅尔曾表示,中国一直是巴西“第一流合作伙伴”,双边关系充满活力且前景可观。

中国民众消费与巴西农民生活紧密相连

“巴西经济复苏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巴西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国际关系教授保罗·罗贝尔对本报记者肯定地说,“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30%,对巴西经济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巴双边贸易及其他领域合作不断升级,这对于巴西来说是个难得的重返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巴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志伟认为,中巴关系、贸易发展迅速的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非常强的互补关系。第一阶段,也就是中国过去十几年来经济飞速增长的阶段,中国对于巴西初级产品,尤其是矿产资源等需求非常旺盛;第二阶段,随着中国中产阶层队伍不断壮大、城市化逐步推进,资源的互补关系有所延伸,从单纯的能源需求扩大到了农业领域——这也是两国近两年来贸易新的主要增长点。

有数据表明,目前巴西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已经占其对外出口总量的25%。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巴西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但巴西农产品对中国出口的增长趋势没有放缓。本报记者在巴西农业大州马托格罗索就曾亲眼目睹:几千公顷的大豆收割后将全部运往中国。中国民众的消费和巴西农民的生活早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金砖国家合作有效促进中巴经贸关系

“我认为中巴双边关系是金砖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相互促进。”周志伟对本报记者表示,“随着金砖国家合作尤其是科技创新领域合作的推进,中巴经贸关系会得到有效促进。”

为进一步开放市场,改善投资环境,8月23日,巴西政府推出了57个特许经营项目私有化计划。“巴西开始向外资开放电力、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经营权,而这些产业都是中国的优势领域,”巴西智库瓦加斯基金会中巴研究中心主任埃万德罗·卡瓦略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前不久启动的规模为200亿美元的中巴扩大产能合作基金已正式投入运营,这为两国重点合作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9月初,特梅尔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巴西媒体用“硕果累累”来评价此次出访:巴中两国签署了一系列投资协议,中国未来两年最多可能为巴西经济注入100亿美元投资,其中不乏铁路、港口等重点基建项目。

“从双边关系扩大到多边合作,再从金砖多边合作落脚回双边交往,这是一个互相补充、相互完善的过程,”卡瓦略强调,“过去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冲击,巴西经济出现了困难,与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合作成为了巴西拉动经济的重要举措,金融、贸易、投资和技术共享重新全方位定义了巴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一旦交通壁垒被打破,拉美经济的活力不容小觑”

“拉丁美洲是一个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缺乏的地区。而中国在巴西基建领域的长期投入不仅将给未来中巴两国的贸易提供便利因素,而且能促进整个拉美一体化进程,提高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周志伟说。

巴西农业部长马吉曾在采访中表示,巴西不发达的物流行业将农业出口等贸易的利润压缩了高达80%之多,只有改变现状,提高巴西物流效率、降低对华出口产品的价格,才能造就双赢的局面,为两国贸易持续增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我实在想不出来除了中国还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卡瓦略说道,“物流的缺陷限制了巴西在电子商务、跨境电商领域的崛起——这也是巴西相当重视的新的合作方向。因为国内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在跨境电商的全面推广上,巴西存在一些制约要素。目前,中国、巴西和秘鲁等国正积极推动两洋铁路建设,就是要突破这个瓶颈——一旦交通壁垒被打破,拉美经济的活力不容小觑。”

特梅尔本人也发表文章指出,巴中伙伴关系对全世界也同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下,巴西和中国一直捍卫自由贸易,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巴中两国通过多边主义的方式捍卫不同的议题。他指出,这些一致的行为表明巴中两国不仅是两个以共同利益团结在一起的大国,而且已经在多个领域成为有利于多边体系稳定的力量。

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巴尔塞纳对本报记者表示,“根据规划,到2025年,拉中双边贸易规模要达到5000亿美元、中国在拉美地区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500亿美元。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中国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通力合作,也需要中国这样的国家发挥领导力。”

(本报里约热内卢9月13日电)

[责任编辑:王克]
标签: 巴西   经济复苏   中国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