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公众对党建引领治理创新的认识调查

图像 1

样本分布:18岁以下占3.20%,19-30岁占50.86%,31岁至45岁占40.92%,46-59岁占4.67%,60岁及以上占0.35%;中共党员为34.17%,共青团员为35.54%,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11.18%,群众19.11%。22.62%居住在乡镇,37.80%在县级市,25.41%在地级市,10.43%在省会城市,3.74%在直辖市。

图像 2

重要发现

·公众高度认可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成绩。其中,72.02%的受访者表示超出了其预期,26.13%的受访者表示与预期的一样好。

·在社会治理中,基层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党建活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互联网+党建”的方式,是受访公众认为能够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几个主要方面。

·农村党支部在解决农民切身问题方面的作用更为受访公众期待。

·受访公众最期待其所在党组织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组织统筹协调功能以及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在今年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助于创新社会治理,将党的领导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为了解公众对党建引领治理创新的认知及期待程度,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团队进行了“党建引领治理创新,公众有哪些看法和期待”的调查。同时,搜集整理了近期专家学者对于相关问题的观点以及典型的地方优秀案例,与读者分享交流。

公众高度认可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成绩

调查发现98.15%的受访者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社会治理方面的成绩表示认可。其中,72.02%的受访者表示超出了其预期,26.13%的受访者表示与预期的一样好(见图1)。

图像 3

“社会治理创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有学者指出,“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是“社会管理”概念与国际通行的“治理”概念的有机整合,是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更强调多元治理主体平等参与和协商共治形成的社会运行方式。然而,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并非无差别,也并不意味着多元治理主体之间不存在领导者。在社会治理格局中,中国共产党毫无疑问是社会治理创新中强有力的领导者,基层党组织也逐渐成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动力。

党组织主导、多方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更受公众认可

随着我国改革深入,社会利益冲突呈现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城镇化进程中,社区需要承担的社会事务与服务项目越来越多,人们对社区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可以说社区是服务、联系群众的“末梢神经”,发挥着维护基层稳定、促进人民幸福的重要作用。

调查发现,超6成受访者对“党组织主导、多方共同参与社区治理”表示认同。随着时代发展,基层党组织在处理党和国家、社会的关系上越发呈现多功能交叉的情况,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不能仅依靠单个功能,或几个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统筹党组织的政治、服务、利益整合等功能,示范引领、齐头并进,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自觉成为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社会利益的引导者和协调者,引领多方参与社区治理。

以党建活动为载体促进社区多元治理

调查中,公众对于党建活动对社区治理的促进作用表示认可,62.25%的受访者认同“党建与文化有机融合,丰富社区生活”,59.25%受访者认同“党建内容多样化,培育社区意识”,52.78%受访者认同“‘互联网+党建’,促进治理资源共享”。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是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由于生活空间的重合,同一社区的人们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党建活动与当地文化融合,不仅大大丰富社区生活,多样化的党建活动,也有助于在培育社区共识上为社区治理提高凝聚力。有专家指出,基层党建活动要根据不同党员的需求实施分类管理,特别是生活在辖区的在职党员,如何使其党员身份在社区有归属感,如何在时间上保证,在活动方式上更好的发挥其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基层党建必须研究的问题。党建活动的多样与丰富,有助于提高党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进而吸引群众参与,激发参与治理热情,解决区域内共同关心的问题,推动社区共建,培育社区意识。

基层党组织还需要整合各方利益。由于社会阶层分化与利益诉求多元化,种种社会问题叠加容易引发矛盾,这些矛盾起因复杂,处置不当会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要解决这些矛盾,基层党组织需要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利益表达渠道通畅,可以有效疏导民众诉求,清除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因子。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党建”的方式有利于保障群众表达渠道的便捷畅通,引导群众理性表达问题,有助于最大限度解决群众问题。此外,现代化的沟通方式还有助于协调各个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与关系,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有助于协调和整合各方资源与责任,成为各类组织和人群的引导者和协调者。

例如,上海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党工委打造了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数据库。通过“社区治理数据库”推动信息技术和城区发展全面深入融合,实现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强化基层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社区治理数据库围绕“IDEA”设计思路,开发了查询(Inquiry)、分析(Analyzation)、会诊(Diagnoses)、应急(Emergency)四大功能。以汇集街道各工作数据为基础,以黄浦区人口信息库、网格管理平台、“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业务平台提供的数据为依托,以手机应用、小区视频监控、GIS动态地图等采集的动态数据为补充,突显社区治理中“人、事、部”三大元素,使党建工作在引领社区治理的手段运用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施策精准性。

党内民主建设与制度完善引领基层治理民主化规范化

基层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民主化与制度化。学界主流理论认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种参与治理,多元化治理主体通过对话、协商、沟通、合作等方式参与治理。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广泛动员社会主体参与治理,尤其在涉及民生问题的规则制度制定方面。党内民主与制度的完善均有助于引领社区治理创新。调查发现,51.03%受访者对“党内民主建设推动基层民主,激发社区建设参与热情”表示认同,28.98%受访者认同“党建制度完善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图像 4

有专家指出,现代治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规则治理、制度治理。基层党组织制度的完善、创新,有助于引领基层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基层党组织体系的健全,有助于明确基层治理工作的责任与担当、参与的治理格局。此外,基层党建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推进基层治理层面规则的现代化,以适应当前基层治理形势的变化和要求。基层党组织既是规则的守护者,自己遵守社会规则,也是规则的执行者,维护规则的权威性。因此,规则治理需要构建精细化基层治理制度体系,以最优化的机构设置、系统权责配置,精细的流程设计,促进治理主体管理框架的标准化、执行的细节化、服务人性化和问责法治化。

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评价取决于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基层党组织通过引导和保障群众自我治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不断提高群众自主参与能力,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此外,还应对治理的主体、方式、考核等给予规范,保证程序正义,营造基层的善治局面。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实现社区治理的服务定位

调查发现,“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升社区服务影响力”得到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首要要求是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二者在内在目的方面高度契合。在社区治理中,党员的为人民服务理念能很好地带动和提升社区功能的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有助于实现社区治理的服务方式,且能够准确定位,引导民众自觉践行党和国家的政策,达到组织动员、凝聚人心、整合力量和稳定社会的作用。

在基层治理中,基层党组织需要传承党的优良传统,推动服务功能与其他功能的结合,赢得群众真心支持,才能整合治理力量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基层党组织功能体系的创新,也能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有专家认为,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要在基层党建工作特别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中,以群众路线为指引,以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心愿、解决群众问题、维护群众利益为基本要求,使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充分服务于基层群众和两新组织的利益诉求,在服务中加强政治领导,在服务中创新社会治理。有专家建议,基层党组织应回归其社会属性,凸显其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基本属性。相比于政府依靠行政资源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市场主体依靠经济资源所提供的市场化服务,基层党组织依靠其政治资源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形式更为灵活,手段更为多样,成本更为俭省,效果更为突出。使党在当前的社会治理创新中时刻保持与各类社会群体和组织最为紧密的联系,成为社会治理格局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

此外,有专家指出,随着社会阶层分化与人的身份的转变,基层党组织在完善公共服务之外,还需要拓展公益性服务,成为社会、公共秩序与活动之间的纽带,党员践行宗旨、联系群众,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公众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