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基层党建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重要性,指出要“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区能力,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目前我国基层社区治理大多面临着工作人手不够、居民参与不足、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难题,亟须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治理新模式,以党建为引领推动社区治理创新。近年来,很多地区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积极探索加强党建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新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总结这些地区的先进经验,《国家治理》周刊编辑部整理了以基层党建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典型案例,以期为其他地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借鉴。
广州市花都区
近年来,广州市花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创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推进社会治理的各项工作部署,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切实解决基层治理源头性问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广州花都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以群众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水平有效提升。
坚持将基层治理与完善村规民约相结合,持续提升基层自治水平。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使基层群众深刻认识完善村规民约对于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作用,将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建设、禁毒、加强出租屋管理及治安管理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健全奖善罚恶机制,将村规民约履行情况与村民经济分红直接挂钩,使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问题有效融入基层治理,让群众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体会到责任感、成就感,推动村民自治与基层社会治理向纵深拓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维护群众权益放在第一位。广州花都区增强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大力推进社会矛盾隐患排查,重点排查涉征地拆迁、环保维权、劳资纠纷等突出不稳定因素,更加主动地回应群众的合法合理诉求,从源头化解矛盾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坚持加强党建与基层治理相结合,切实发挥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广州花都区新华街成立湖南省新田县驻花都流动人口党委,首创“新华—新田”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模式,被列为广东省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广州市社会治理创新优秀项目。广州花都狮岭镇建立了湖南省蓝山县驻花都流动党支部和湖南省新田县高山乡流动党支部,积极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劳动就业指导、法律宣传等服务,及时预防和化解欠薪等各类矛盾纠纷。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加强党委的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党组织建设与企业团队建设、党的先进性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党的建设的同频共振、双强共赢,其“两促三融合”党建工作模式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2016年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党委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坚持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促进社会治理水平有效提升。广州花都区以新华街新华村太子商业步行街、狮岭镇合成村合成市场及周边地区为试点,开展社会治理综合整治,取得了突出成效,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2015年共投入5400多万元采购了一批环卫保洁车辆、设备配备,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区“六乱”、出租屋、消防安全、卫生保洁等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城市更加干净、更加整洁,市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舒适感进一步提升。
组建基层治理工作组,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2016年下半年,广州花都区委政法委牵头,与纪检监察、组织、宣传等部门组建了基层治理工作组,以炭步镇为试点,深入摸查农村发展、民生实事、组织建设等情况,不仅推动了基层矛盾纠纷及时化解,还推动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迅速提升。目前广州花都区正在全区总结、铺开炭步镇试点的经验,并深入10个街(镇)以及部分有代表性的村开展换届选举工作调研,为2017年村(居)“两委”换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武汉市武昌区
2015年2月12日,武汉市武昌区出台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受到武汉全市关注。该意见坚持党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中凸显党对社会治理创新的领导作用。
设立“办事综合体”,为居民提供全科一站式服务。为了让办事居民少跑一趟路、少跨一个门槛、少走一道程序,2015年武昌区撤销177个社区的服务大厅,并入街道行政事务受理中心。每个街道设立1-3个办事“综合体”,居民办事只需一个窗口就能办好。为最大限度方便居民,“综合体”实现“一窗多能、全科服务、全区通办”。其中,全科服务类似医院的全科医生,接待窗口工作人员经过培训后成为“全才”;全区通办类似于银联跨行取款,居民在武昌区任何一个街道的办事窗口都能办成事。此外,武汉市武昌区还通过整合职能部门信息后台,推进数据库联网,把部分审批权下放到街道行政事务中心。
社区工作者可聘为事业编制干部。由于社区工作者待遇偏低,职业前景不清,留不住优秀人才。武汉武昌区加强制度设计,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吸引力。通过建立一支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组织从业资格考试测评,提高社区工作者准入门槛,逐步建立新晋人员“社区志愿者—社区公共服务干事—两委委员”的梯次成长路径。每年遴选50名社区主职或后备人选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培育;每年安排5-8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定向选聘事业编制干部。武汉武昌区建立社区工作者“岗位补助+绩效奖励”的薪酬体系,确保换届后社区主职年收入不低于本区上一年在岗职工社平工资,其他社区专职工作者年收入以社区主职收入的80%为基准,分职级上下调控。为帮社区减负,武昌区还规定进入社区的工作任务实行“准入制”,职能部门不再直接给社区安排任务,将自治事务决策管理、业委会物业服务和社会组织监督权归还社区。
街道不再考核招商引资,强化区域统筹协调。武汉武昌区突出街道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其区域统筹能力,通过明确给街道赋权,科学界定条块职责,强化街道党工委区域化党建责任。建立区域共治议题形成机制,赋予驻区单位对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的建议权,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责任约束和考评机制。重点解决街道和职能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执法主体明确的,由街道配合;执法主体多元交叉的,街道统筹不取代;不涉及执法的公共服务,街道整合安排,取消职能部门对街道的直接考核。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考核指标,让街道一门心思优化公共服务和管理。
运用社区网格,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长期以来,网格化瓶颈“手”“眼”不协调,发现问题容易,反馈和处置难。武昌区通过建立三级网格化指挥系统。区级层面建立指挥中心,负责统筹全区各类网格和总调度。街道层面对本辖区的网格事项进行分办和督查考核,社区层面建立网格管理站,网格长由社区主职兼任,负责日常管理。“不坐柜台、不坐办公室,到网格去”这是武昌区对社区工作者的要求。武昌区按照“大社区、实网格”的路径,以300户为单位划分网格,由社区工作者担任网格员,及时发现、分派、上报、解决居民反映的各种问题。每个网格员在各自“责任田”巡查治安、城管、卫生,包片联户服务居民。
金华市金东区
整合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优化配置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是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做法。针对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金华市金东区在总结赤松山区域党委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党建引领、服务下延、网格管理、互帮共建”的思路建立区域党委,以区域党建带动社会治理创新。
组建组织架构。金华市金东区以村为主体,科学划分区域,建立86个区域党委,覆盖基层各类党组织。一是明晰定位。区域党委隶属乡镇党委,接受乡镇党委领导,与所辖党组织为指导和协作关系,主要解决靠单个组织无力解决的难题和提供服务。二是科学组建。主要采取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校联建、企业联建4种组建模式,其中村村联建为主要模式。根据人脉关系、区域实际、村情特点等划分区域,发挥强村、中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强村带弱村。三是配强班子。区域党委书记一般由区域内影响力、带动力最强的党组织书记担任,确实无合适人选的,从乡镇班子成员、联村干部中选派。区域党委委员一般由社区内其他基层党组织书记担任。
形成工作机制。金华市金东区区域党委统筹协调区域内各类组织进行平等协商、民主议事、抱团合作,真正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一是组织共建。发挥强村强企的带动辐射作用,实行强村与弱村的结对帮带,选派后进村干部到先进村跟班学习、提高本领,先进村书记到后进村传授经验、指导工作。针对无合适村书记的村,实行“跨村任职”法,选派区域内先进村干部到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带动区域基层党建提升。二是事务共商。建立区域党委议事会议制度,每月至少召开1次议事会,村干部、联村干部、群众代表等人员参与,平等协商、群策群力,共同推进社区各类事务。三是难题共解。对区域内重大事项、重点工作以及单个基层党组织无力解决的问题,统筹区域内所有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等资源力量,跨村、跨单位开展联合攻坚,按项目分解责任、落实职责,形成“我帮人人、人人帮我”的生动局面。
搭建服务平台。统筹区域服务资源,选择中心村或规模较大村、发展有潜力的村,搭建区域群众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建立党群服务中心。整合区域内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会调解室、基层文化站等服务资源,下放证照办理、户籍计生等21项紧贴群众日常诉求的服务事项。二是建立群众接访平台。设立群众接待室,安排村干部、老党员等“坐诊”接访,现场听取意见、化解矛盾。三是建立志愿服务平台。结合“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以党员干部为骨干,吸收群众广泛参与,通过开展“党员公益日”、认领“公益服务岗”等形式,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多元化。
下延服务资源。加大扶持保障力度,引导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向区域党委倾斜,增强区域党委的服务功能。一是下沉力量。区四套班子每人联系一个区域党委,定期走访服务、解决问题;乡镇党委会每月至少1次开进区域党委,乡镇干部每周至少3天在区域党群服务中心值班,区机关干部每月至少服务1次。二是下放权限。将“村级事务初审权、党员发展预审权、干部选任建议权”等6项权限下放给区域党委,明确乡镇干部年度考评、提拔使用需征求区域党委意见。三是下移资源。出台配套扶持政策,每年给予建设经费补助,由区域党委统筹配置。
下接地气、锤炼作风,推动党员干部在一线干事。金华市金东区全区机关干部沉到社区、融入一线,接了地气、正了风气,办了民事、顺了民意,为干部提供了锤炼作风、检验作风的平台。通过建立区级领导包干联系制度,督促区级领导常下基层走走,解决了与基层群众越来越远的问题;通过乡镇党委会进村召开和乡镇干部“在村考勤”,推动乡镇力量主动沉到农村一线,现场听取意见、解决难题;通过实行机关干部服务社区,全区1000多名机关干部在基层开展服务,变原来浮在机关管理为现在走村入户服务,有效实现了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 ,促进了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南京仙林
南京仙林,因其善管善治、和谐幸福的社会环境,成为南京宜居宜业的副城。建设城市,仙林“一张蓝图绘到底”;治理城市,仙林“一张网格全覆盖”。仙林将32平方公里区域划分为社会治理的大网,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中央党校党建部调研后评价:仙林网格化社会治理是“群众工作的好形式,党和人民的连心桥”。
变条块分治为网格集成,每个干部都有“责任田”。仙林136名街道、社区干部,每人都分管一个二级网格,每天都要到“责任田”去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一下难以解决的第一时间上报街道,协调解决。
打破条块分割,仙林根据社区空间形态与社会管理需求,把街道划分为7个一级网格、136个二级网格、1760个三级网格,大到万余人的高校和小区,小到夫妻店、门面房,全部纳入这张“大网”。街道20多个科室优化重组,成立了基层党建、城建城管、安全民生、群众工作等7个服务办公室,每个服务办公室捆绑负责1个一级网格。基层党组织建立到各级网格中,从党总支、党支部到党小组,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单位、每片小区、每处工地,区域党建、城市管理、矛盾调处等管理职能“一网打尽”。
变群众上门为干部下沉,服务群众“始终在线”。网格化管理后,党员干部全部下沉到网格中,“人往格中去,事在网中办”,“管事的人”来到了居民身边。变群众上门为干部下沉、变被动应对为主动作为。街道社区干部将“办公室”设在网格,配戴统一的党员标识、工作牌,身穿黄马甲,每天至少巡查网格2次,每月至少上群众家门服务1次,始终处于“上网在线”状态,把隐患消弭在一线、矛盾调处在一线。
街道社区干部、各级网格负责人还常态化开展“四万走访”活动:进万家门、访万家情、送万家暖、结万家亲,全面走访辖区3.2万户家庭和1760家驻区单位,对每个走访对象登记造册,实现“一户一档”,动态掌握驻街单位和居民群众服务需求,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佩戴党员标识、身穿黄马甲的党员干部全天候活跃在网格中,群众可以随时随地找到党的组织、看到党的形象、听到党的声音。
由“政府独奏”为“社会合唱”,党的声音“一喊到底”。网格化治理建立“十联”工作机制:区域党建联动、城市管理联抓、公共安全联防、平安法治联创、流动人口联管、群众工作联做……帮驻街单位、小区解决了大难题。由于街道协调解决了棘手的维稳、安全隐患,南京大学、亚东建发主动拿出1000多平方米用房,无偿提供给街道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截至2017年初,共有35个大单位成立“仙林一家亲”协会,自愿出资336万元设立奖励基金,奖励在社会治理、群众服务等方面做出贡献的3749名优秀志愿者。
常州市金坛区
常州市金坛区沈渎村在短短两年不到时间内实现了村庄面貌和社会风气的巨大变化,其基本经验就是以党建创新引领带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动公众有序参与和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广泛动员全体村民积极参与村里事务,坚持依靠村民谋划村里各项工作,积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民主化、法治化。实践证明,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党员干部的表率示范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彰显党的先进性。此外,沈渎村“两委”立足沈渎村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三和”创建,着力“建强党的基层的战斗堡垒”,以党总支建设引领全村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15年底,基本建成和谐社区,信访案件为零。其主要做法有:
改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沈渎村从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入手,提出“向我看齐”口号,从作息时间、上班纪律、办公环境、待人接物,到每日计划、基层走访、工作日记、学习提升、环境巡查、矛盾纠纷化解等,要求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书记,党支部一班人带头在村干部中自省自查自纠,务实工作作风,并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纪律作风教育,组织党员定期学习“条例”“准则”,组织村干部进行工作述职、撰写心得体会,开展村干部廉洁自律自评自查,在群众面前树立想干事、能创业的良好形象。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基层民主议事制度,创新民主议事方式。村“两委”把议定的重要工作安排均提交党员大会讨论,每项工程都按照大会通报、邀请党员和村民代表监督、汇总意见建议等程序来决策,做到“事情办不办,村民说了算”。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注重发挥全体党员的作用。常州市沈渎村在“三和”创建过程中并没有局限于村干部党员,而是实现了村里党员全覆盖,提高了普通党员的党员意识,充分调动了普通党员的积极性。在“三和”创建过程中,沈渎村召开了全体党员“设岗定责工作推进会”,制定了“党员设岗定责”工作方案,对在职党员“一岗双责”进行具体部署,分片到点;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在十个岗位进行人员配置,责任分解。与每一位上岗党员签订工作责任状,召开上岗履职党员培训会。在具体做法上,公布有职党员“一岗双责”责任片区服务内容,分为四个片区,每个片区明确责任人、区域范围和重点工作;公布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内容,即党风廉政监督岗、科技信息服务岗、村务公开监督岗、邻里和睦示范岗、村容村貌监督岗、文明卫生示范岗、计划生育监督岗、尊老爱幼示范岗、政策法律宣传岗、民事纠纷调解岗,明确每个岗位内容,由4位无职党员担任,做到老中青党员相结合。极大调动了基层普通党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全体党员的党员意识和责任感,所有党员凝心聚力,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经济基础。常州市沈渎村以往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人口外流较为严重,受村级财政状况薄弱拖累,基本社会管理服务事务难以开展。为此,沈渎村开展了“四有一责”建设。“四有”是指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一责”就是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明确了2016年至2020年的具体目标。在集体收入方面,明确了增收途径、增收措施以及五年增收目标;在活动阵地方面,提出建立综合办公室、综合活动室、综合服务室、卫生室、文化室、警务室、调解室7室;建立共1000平方米的村生活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两个超市,既可增收又为村民提供便捷的服务;建立1000平方米左右的村民文体活动广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在信息网络方面,建设“三资”平台、城乡信息平台、计划生育平台、村居廉线、参保系统、远程教育服务网、综治平台,明确建设内容和责任人;在领导责任方面,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级社会管理、村级民主自治、村级组织建设,明确具体目标和责任人,从而将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党有职责,村有目标,落实到人,事务明确。
上海市浦东区
近年来,上海浦东区根据区域特点积极推进区域化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创新。制定出台了《关于构建基层党建总体格局实施意见》,并成立区域化党建促进会,提出“共商区域发展”“共抓基层党建”“共育先进文化”“共促人才成长”“共建文明城区”“共同服务群众”6项主要任务,7个开发区管委会党组陆续牵头成立片区委员会,各街镇、开发区统一成立促进会分会,推动基层治理形成合力。
同时,浦东积极探索创新区域化党建服务方式和工作手段,新区层面进一步推广“健康浦东•惠民医盟”等较为成熟的、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项目,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品牌;通过开展物业党建联建,党组织成员在居委会、业委会交叉任职,有效推动多方参与协同,深化党建为引领的基层自治共治。截至2016年底,上海浦东区物业党建联建已覆盖全部街镇,共申报市级住宅小区党建联建示范点58个。
浦东各级党组织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区域化党建助推社会治理。武警九支队通过军地双方深入挖掘人员队伍、活动场地、党建载体等方面的各自优势,采取双向挂职、联学联创、志愿服务等联动形式,实现了军地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作用覆盖;区卫生党工委以“健康浦东•惠民医盟”为载体,整合资源自觉融入区域化党建,截至2016年底,医盟成员单位已由最初的14家医疗卫生机构扩展到全区76家医疗卫生单位,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医疗志愿服务网络;浦兴路街道党工委积极搭建治理平台、服务平台、活动平台,主动邀请驻区单位列席社区党员代表会议,参加社区代表会议,牵头组建了由20多家驻区单位参与、300多名党员组成的“大爱先锋队”,于工作日的早高峰在地铁站开展值勤;张江镇党委以区域化党建促进会分会为平台,通过建立人才共育、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等机制,让“科学城”的百姓感受到更多获得感。全镇37家居村委与区域内的132家单位完成结对签约,以共同发展、相互借力的形式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根据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及工作机制改革的新要求,浦东区域化党建工作聚焦互惠共赢、共同治理、为民服务、基层创新等4个方面,凝聚调动各方力量,坚持区域共治工作理念,进一步完善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继续加大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平台载体创新。着力建设机制健全、常态长效的区域化党建平台,实现区域化党建平台与自治共治平台的有机融合,通过项目化运行做实区域党建工作载体和内容。
【整理:张盈盈】
(资料来源:人民论坛、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