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创新在美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也是延缓美国衰落的核心力量源泉。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一个国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资源驱动发展阶段,二是投资驱动发展阶段,三是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四是财富驱动发展阶段。100多年前“大英帝国”逐渐式微,是因为它到了“吃老本”的第四阶段,而美国将继续处于第三阶段,创新和变革使其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得以长期持续。
第四,美国保有维持发展和实力的来源。美国在经济金融、创新机制、高新技术、高等教育、企业实力、人才延揽、资源控制、国际体系、美元霸权、军事实力和软实力等领域拥有无与伦比的领先优势。凭借这些优势,美国可维持未来经济增长和实力超强地位。
然而,美国已经相对衰落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在历史长河中,美国绝对衰落也将在所难免。从内部看,美国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和隐患,包括高赤字、高债务、就业不足、社会分化、政治极化、初中等教育体系薄弱等。这些问题将制约美国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高,并拖累美国经济增长。同时,美国新经济增长点也存在着掣肘因素,如页岩革命受制于水污染、水资源紧张和油价暴跌等,发展前景不确定;先进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受资金匮乏等制约。另外,美国陷入生产率增长趋降的困境。据IMF预测,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非农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一直低于1%,即便2020年提高到1.6%,也远低于1998~2007年的2.8%和19世纪后期至1972年期间的2.4%,13⑬这将不利于美国经济长期增长。与此相反,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见效并恢复持续较快增长势头,赶超美国将是大势所趋。
中国赶超美国依然任重道远
目前,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新兴大国,已具备了成为全球性大国的许多要素,成为完全的全球性大国将水到渠成,但全面赶超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正积聚全球性大国的要素。中国是政治大国,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已经并将继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大国、货物贸易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2014年中国成为第一大引资国和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人民币已成为世界第五大贸易结算货币,并将加入IMF货币篮子。中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且接受高等教育人口不断增多。中国幅员辽阔,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三大国家。中国日渐成为科技、教育大国,研发支出跻身世界前列,在信息通信、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具有比较优势;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每年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人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中国的军事实力和军事科技力量也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体系中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随着国际金融改革的到位,中国在IMF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将提高,作为G20的重要成员,中国已从国际治理体系的外围进入决策协调的核心,在世贸组织等多边机构的话语权不断提高;中国牵头成立亚投行、金砖开发银行及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既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有补充作用,更对改革国际体系有深远意义。中国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直接带动60多个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此外,中国的软实力日趋增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最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人文景点,是世界旅游大国之一,中国的发展道路也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和借鉴。
中国成为完全的全球性大国尚需时日。一些外国学者认为,中国是潜在的“超级大国”,但仍是不完全的全球性大国。尽管其看法有失偏颇,但并非空穴来风,值得关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沈大伟(David Shambaugh)教授在其新著《中国走向全球:不完全大国》中对中国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成为全球性大国的要素实际上弱得惊人,而且非常不均衡”,“中国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重要,也肯定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沈大伟称,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正在崛起的大国,远远超过印度、巴西和南非的能力,在某些领域它已超过俄罗斯、日本、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其他“中等强国”的能力;但衡量国家实力和国际实力的最重要标准不是能力,而是影响力,即驾驭局势和左右其他国家行动的能力。中国只在极少领域能够对其他国家构成影响、设立全球标准和左右全球趋势。在外交领域,中国几乎参与了所有双边和多边会议,但是他们的影响力不大,并没有影响这些会议的结果,有时甚至不影响会议的议程。在文化方面,意识到软实力的重要性并增加投入,但实际影响力很弱。在军事方面,中国军队最多只是区域性军队,其军事投放能力不超过几百海里的范围。14⑭英国《金融时报》驻华盛顿办事处主任、前驻京记者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称,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在很多方面已经是一个大国;但是在发展与其经济实力相配备的全球软实力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⑮15在东亚长期生活过的银行家谭宝信(Timothy Beardson)指出,由于受制于不利的人口因素,中国不太可能成为世界领导角色,也不具备超级大国的地位,而将成为第一个有心成为全球性大国却又未富先老的国家;中国会继续崛起,但面临的风险和付出的代价太大,很难想象中国会在本世纪超越美国。⑯16
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首先,中国已在四个领域超越美国。一是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家。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一直超过美国。据世界银行统计,201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2.9万亿美元,而美国为1.9万亿美元。17⑰美国IHS“全球洞察”咨询公司研究显示,中国在制造业高、中、低端各个技术层次的生产增加值均超过美国。18⑱二是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达4.16万亿美元,而美国为3.89万亿美元。19⑲1994年美国是44个国家的第一出口市场,而今降至32个,同期,中国这一数量从2个增至43个。20⑳三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增长第一引擎,2014年中国对世界增长的贡献率为30%,高于美国的20%。据估计,到2025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达到1/3,其份量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21四是中国国际总储备远大于美国。国际总储备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持有IMF成员国的储备等,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14年底,中国国际总储备达39000亿美元,比美国储备4344亿美元多8倍。22
其次,中国在六个方面与美国的差距收窄。一是经济规模。据世界银行统计,1978年,中国GDP为1482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3566亿美元)的6%;2014年,中国GDP为10.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17.4万亿美元)的60%。23如果按照美欧新的GDP统计方法(即包括研发等项支出),中国2014年的GDP应为11.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6%。24二是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引资方面,1990年中国为35亿美元,相当于美国(485亿美元)的7.2%,2014年中国达1290亿美元,超过美国的92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方面,1990年中国为8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72亿美元)的2.9%,2014年中国达106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3370亿美元)的31.5%。25三是科技投入。1998年,中国研发开支为66.6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279亿美元)的3%;2012年,中国研发开支为1997亿美元,相当于美国(4360亿美元)的46%。26四是信息化应用。2000年,中国每百人互联网使用者为1.78人,是美国(43.1人)的4.1%;2014年,中国为49.3人,是美国(84.2人)的56.4%。27五是国际体系的影响力。中国在G20、WTO、IMF、世界银行以及“金砖国家”等组织均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话语权有所提升。根据2010年10月G20峰会达成的改革方案,中国在IMF的份额和投票权将分别从原来的2.98%和2.928%提高到6.39%和6.068%。28在金融领域,中国牵头建立金砖开发银行以及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等。近些年,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成为全球第五大贸易结算货币,并将加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六是企业实力。中国企业在《财富》“全球500强”的企业数增加,从2007年的24家增至2014年的106家,而美国从167家减至164家。29
再次,中美综合实力差距仍很大。一是在GDP特别是人均GDP方面的差距仍很大。按市场汇率计算,2014年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60%以上,普遍估计,中国GDP赶上美国还需8至10年。即使届时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人均GDP与美国相比仍相差甚远。2014年,按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为7594美元,相当于美国54629美元的14%,30因此,中国要在人均GDP上追赶美国,或许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二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差距巨大。二战后以来,美国包揽了当今世界科学成就最高奖诺贝尔奖中的大部分科学奖项,而新中国科学家仅一人获此殊荣。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是一国科技创新水平的体现,可以通过从事研发的科学家数量、发明专利数量、科技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和研发经费这四个指标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数据显示,2011年,在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全世界排名中,美国名列前茅,中国的排名为第18位。31三是中国仍不是制造业强国。美国在创新基础上不断提升制造业、发展新兴产业,继续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端化不够,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或中低端。四是中国在服务特别是金融服务业方面远落后于美国。美国经济活动转向无形、全球化服务,通过云计算和电脑化金融交易掌控全球金融服务业,华尔街投资银行占全球金融份额已升至50%,32而中国金融服务业仍相当薄弱。五是中国全球竞争力与美国差距较大。近十多年来,中国在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仍处于中上游,而美国则名列前茅。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在144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指数排名中被列为第28位,美国被列为第3位(前两名为瑞士和新加坡两个小国)。33六是在软实力及国际体系影响力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在文化、新媒体等方面,中国的影响虽然不断提高,但与美国相比仍明显处于下风。在国际体系方面,中国与美国主导国际体系和规则制定方面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例如,中国在IMF等国际机构的投票权提高到6%以上,但美国仍拥有对IMF重大决策“一票否定”特权16.47%(15%就可否定IMF的重大决策)的投票权。在货币影响方面,尽管近年来人民币周边化和国际化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目前人民币在全球储备、交易及结算等国际货币功能上的能力和影响依然极为有限。按照一般的衡量标准,一国货币能在世界储备货币中占到4%左右,可被认为是一种国际化货币。但目前人民币在世界储备货币中仅占约1%,远低于美国的60.9%和欧元的24.4%的水平。此外,在军费开支及先进武器等军事实力方面,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也颇大。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中国军费开支为1646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2%,而美国军费开支达6823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4.2%。34
结论
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可能首先赶超美国的新兴大国。中国只有在综合实力的主要方面赶超美国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大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科技、文化及社会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而中美实力的差距不断缩小,中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在赶超美国。中国正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倡议,这次改革被称为中国的第三次改革开放,将对国内经济社会各方面持续稳定发展和国际体系影响力的提升产生重大动力,助推中国全面赶超美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中美实力差距仍然很大,美国许多重要领先优势不会迅速消失,中国全面赶超美国仍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有鉴于此,中国应采取如下战略和政策思路。
首先,客观看待中美两国实力差距,借鉴美国维持超强地位的经验教训。即便未来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但从人均收入水平及综合实力等方面看仍与美国有很大差距,从实际国情衡量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可全面深入研究美国成为全球性大国以及维持其超强地位的战略及政策,借鉴其国内外治理有益经验,摒弃其对外扩张和称霸的做法,有针对性地补足中国成为全球性大国的短板要素,提升国际体系的主导权,坚持和平崛起,永不称霸,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定位,继续一心一意谋发展,苦练内功,提高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及国际竞争力。
其次,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带动产业升级换代。着眼新一轮工业革命,加快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扶持高端制造业,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运用大数据提高各行业经营效率和生产率,努力培育产业新增长点。从成本优势向以人才、资本、技术、服务、品牌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依靠创新驱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国际产业分工从低端向高端迈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飞跃,引领和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第三,更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正处在由全球经济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迈进的过渡时期,对全球治理的责与权将不断增大。但美欧不愿意丧失在国际体系中的优势地位,试图加大对中国的责任压力和规则约束。中国须以“权责相符”原则为主线,积极参与国际机制改革和规则制定,承担与中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责任,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在全球治理中提升话语权,实现从国际规则的适应者和遵循者向制定者和引领者的角色转换。
第四,善用经济资源,补充并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是在主要经济体对中国倚重加大的新形势下,发挥中国市场和资金优势,加强国际经济金融合作。立足当前,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下开放,经营好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及丝路基金等新的国际经济金融合作机制。着眼长远,以潜移默化和积水成渊的精神,扎实、逐步、稳妥地推进世界经济秩序的重塑。
第五,加强中美务实合作,共同引领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中美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加强合作将产生1+1>2的效果,不仅造福中美两国,也惠及世界各国。中美已经通过战略与经济对话和G20全球治理平台等双多边协调,为两国经贸稳健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宜审时度势,顺势而上,官民并重,双多边配合,扩展合作,管控分歧,深化融合,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领域,拓展合作渠道,加快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商签,促进美国公平对待我国企业赴美投资经营,放松对我国技术产品出口,加强两国在新能源、高端制造、金融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做大中美经济利益“蛋糕”。
第六,提高公共外交的效率,为中国和平崛起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增强公共外交的针对性,研究、梳理并回应对我国不利的舆论动向,针对美国等西方媒体散布的消极言论,如指责人民币贬值、散布“中国不再为世界经济遮风挡雨”、中美将陷入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必有一战的“修昔底德陷阱”,以及歪曲中国建设亚投行和丝路基金欲取代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等,进行研究梳理,并予以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回应。今年9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在对美国事访问和出席联合国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已回应了相关问题,收到了增信释疑、增加战略互信的良好效果,为公共外交树立了标杆,成为我国继续做好公共外交的典范。同时,针对美国大选中出现的对华不利的噪音,要政经结合,除了做好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的公关外,还要通过直接接触沟通,或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手段,对民主、共和两党的主要候选人及其竞选团队施加影响,努力避免中国问题或中美经贸成为美国大选的重要议题。此外,进一步推介我国重大经济决策,就经营亚投行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与美国沟通,力促美国对这些重大项目的理解、支持、对接与合作。
注释
1http://www.eywedu.net/lizhi/cglz047.htm.
2Eclipse: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China's Economic Dominance, by Arvind Subramanian,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September 21, p. 26.
3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print/american-power-in-the-twenty-first-century/.
4[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第202页。
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843QV9g4ZMRYe4jElfEWgjNEtFKcHrTFRNVA5adt6Gc6Fqn93kJ3k9rJhxR86-oi6x9BzVeSEB2UH9-N4TpK.
6"SIPRI Yearbook 2012: Armaments, 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2012.
7http://www.bea.gov/national/index.htm#gdp.
8http://www.bea.gov/national/index.htm#gdp.
9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countries.
10http://www.imf.org/external/np/sta/cofer/eng/cofer.pdf.
11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american-hegemony-military-superiority-by-josepj-s-nye-2015-03.
12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编:《全球趋势2030:变换的世界》(中译本),台北:时报出版社,2013年,第170页。
13IMF, UNITED STATES, IMF Country Report, No. 14/221, July 2014, p. 16.
14http://www.aisixiang.com/data/75844.html#.
15http://3g.tianya.cn/bbs/art.jsp?item=worldlook&id=403871&p=1.
16http://www.kekenet.com/read/201307/248193.shtml.
17http://databank.worldbank.org/data/reports.aspx?source=2&series=NV.IND.MANF.CD,NV.MNF.FBTO.ZS.UN,NV.MNF.TXTL.ZS.UN,NV.MNF.MTRN.ZS.UN,NV.MNF.CHEM.ZS.UN,NV.MNF.OTHR.ZS.UN.
18IHS Global Insight, World Industry Service database (2013).
19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TX.VAL.MRCH.CD.WT/countries/1W?display=graph http://www.bea.gov/newsreleases/international/trade/2014/pdf/trad0714.pdf.
20Economist, Oct 3rd 2015. http://www.economist.com/node/21668715.
21《全球趋势2030:变换的世界》,第79页。
22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FI.RES.TOTL.CD.
23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MKTP.CD.
24CSIS: Global Economics Monthly Vol. IV, Issue 1, January 2015, p.1.
25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5, p.5&p.8.
26Goldman Sachs, Outlook, Jan. 2013, p.15.
27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IT.NET.USER.P2.
28http://www.imf.org/external/np/sec/pr/2011/pdfs/quota_tbl.pdf.
29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4-07/07/content_212535.htm.
30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PCAP.CD.
31《全球化》月刊,2013年第6期,第10页。
32Economist, Oct 3rd 2015. http://www.economist.com/node/21668715.
33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4–2015, September 2014,pp.13-20 and pp.406-536.
34World Bank, Global links Back Indicators 2014, pp.74-78.
Is the 21st Century the Century of the US or the Century of China?
—Analysis on the Shift in the Sino-US Balance of Power: A Global Perspective
Zhen Bingxi
Abstract: A superpower is also an all-around global power, being a global power involves economic, political,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system, soft power and other factors. Since the early 1970s, the US position in terms of national strength has gradually declined in relative terms, but because it still maintains the advantage and source of strength as the only superpower, the decline of the US will be a long, tortuous and complicated process. China has yet to become a complete global power, but with its peaceful ris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will naturally become the next global superpower, despite that it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to fully catch up with the US. In view of this, we have to objectively look at the strength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learn from the US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maintaining its superpower position; rely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participate in global governance more actively,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Keywords: global powers, soft power, peaceful rise, Sino-US cooperation, global governance, new-type great power relations
甄炳禧,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美国经济、中美经贸关系及国际关系。主要著作有《债务:第三世界的桎梏》《美国新经济》《从大衰退到新增长: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发展轨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