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全力以赴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

核心提示: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态势更趋明显,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包容性增强。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经济仍处在结构调整的过关期,国际上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唯有以只争朝夕的拼劲、久久为功的韧劲,全力以赴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才能确保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摘要】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态势更趋明显,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包容性增强。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经济仍处在结构调整的过关期,国际上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唯有以只争朝夕的拼劲、久久为功的韧劲,全力以赴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才能确保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国民经济  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成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进行理论探索的结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在本质上不同于西方的“凯恩斯主义”“新供给学派”,它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吸收现代经济学理论成果,是立足中国实际的重大理论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成果。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行动指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解决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化了“怎么看”的认识,又明确了“怎么干”的方向,从指导理念、总体思路直至重点任务都做出了全方位部署,是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深入实施。这种战略部署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中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将重构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乃至增长模式。这种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国际经验表明,这个过程并不是自然过渡和实现的,只有那些顺势而为加快制度创新、推进经济转型的经济体,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而迈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因此,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重大的现实任务,是认清大势后的必然选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结构性矛盾的治本之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抓住制约发展的“牛鼻子”和“卡脖子”问题,从供给侧发力、用改革的办法破解结构性矛盾,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实质性调整,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近几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全面铺开;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深化之年,改革的范围拓展到实体经济、农业等多个重点领域。随着认识逐渐深化、工作推进提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有序转换,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支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多,稳中向好的态势更趋明显。

一是重点任务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新进展。过剩产能有序化解,截至2017年6月末,钢铁去产能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煤炭去产能1.11亿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74%,依法取缔“地条钢”工作基本完成。工业产能利用率回升,上半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房地产去库存效果继续显现,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9.6%,降幅比3月末扩大3.2个百分点。去杠杆稳妥推进,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9%,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降成本成效明显,陆续出台实施减税降费新措施,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万亿元。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69元,同比减少0.02元。补短板力度加大,上半年生态环保、水利、交通、教育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6.0%、17.5%、14.7%和17.8%,均明显快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供给质量不断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在减少低端无效供给的同时,着力促进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中高端和有效供给发展壮大,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1%,比第二产业高14个百分点,服务业主导特征更加明显。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1%和9.8%。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逐步退出,为先进产能腾出了发展空间,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上半年,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11.5%和10.8%,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2、4.6和3.9个百分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国内外价格基本接轨,进口量大幅下降;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深化,稳定了农民种植预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

三是需求结构加快升级,内在动力稳步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供给侧,着眼需求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符合市场需求、满足未来发展的新供给不断增加,契合了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进一步带动了投资结构优化,经济自主增长动力持续增强。上半年,消费继续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比资本形成总额高30.7个百分点。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分别达到9.8%、8.1%,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0.2和0.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21.5%和22.3%,分别快于全部投资12.9和13.7个百分点。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新兴动能蓬勃成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目标是形成经济增长新机制。通过“放管服”等一系列转变政府职能的体制机制改革,市场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竞相成长,创新活力全面激发。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11.1%,日均新登记企业1.6万户。众创空间已超过4200家,央企双创平台超过400个。重大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告捷,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亮相,率先实现稳定开采可燃冰,“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新兴消费不断激发。上半年,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8.6%,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18.2个百分点;完成快递业务量173.2亿件,增长30.7%。服务消费持续升温,上半年电影票房收入273亿元,同比增长11.2%。新供给持续扩大,上半年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车辆、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2.3%、31.6%和23.8%。

五是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效益效率明显提升。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供求关系逐步改善,产品价格稳步回升,工业企业效益明显好转。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比上年同期加快15.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11%,同比提高0.42个百分点。在企业效益改善带动下,税基明显扩大,财政收入增长好于上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9.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7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改善也带动了居民增收,居民收入增速继续跑赢GDP。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加快,促进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提升。上半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9%,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1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

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实践充分证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认清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良方,对于促进经济稳中向好具有关键性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我国供需不匹配、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尚未根本缓解,中高端供给仍显不足,房地产市场分化问题突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上半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仍低于80%左右的正常水平。产业转型发展所需的一些关键、核心部件对外依赖程度较大,国内集成电路市场自给率不足20%,国产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仅30%左右。一二线城市房价居高不下,三四线城市库存依然高企,6月末全国非重点城市商品房待售面积占全国比重为62.6%。

中流击水,不进则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全局、关系长远,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全力以赴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不断夯实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力促国民经济行稳致远。

一是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力争取得更大成效。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和标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域和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完善三四线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重点围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短板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创新农业领域体制机制,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促进农业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满足质的要求转变。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稳粮优经扩饲为重点,发展精细农业,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三是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不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疏通传导机制,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及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引导企业增强质量意识,用标准来立业,用品牌来兴企,弘扬工匠精神,打造百年老店,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四是加快构建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土地供应制度、住房金融制度、房地产税收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完善多层次住房体系,进一步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健全土地征用、储备、交易和收益分配制度等,让房地产更多回归消费属性。前瞻性地研究住房需求空间布局变化趋势,调整、优化、引导房地产供给,推动房地产市场实现动态均衡。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五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经济增长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作用,统筹推进国企国资、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完善资源税、消费税、环境保护税,推动地方税收体系合理构建。深化金融改革,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强化风险内控机制建设,推动金融机构真实披露和及时处置风险资产;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扎实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积极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增强社会保障托底功能。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攻坚战   结构性   供给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