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核心提示: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一方面,道德使法律更善,增加了法律的德性;另一方面,法律使人们对待社会道德问题更加客观,增加了道德的理性。我们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摘要】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一方面,道德使法律更善,增加了法律的德性;另一方面,法律使人们对待社会道德问题更加客观,增加了道德的理性。我们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法治  德治  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既是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总结传承,也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的深刻把握和丰富发展。

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形成了崇德尊法的文明传统,现代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首先,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绵延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涵摄和构成了以德治国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此作了详细阐述: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他同时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倡的“德治”,就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有机结合的产物。

其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就具有鲜明的伦理法色彩。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是对“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和礼法结合、法准乎礼原则的精妙表达,其基本内涵是国家治理以道德调整为主,以法律(刑罚)调整为辅,按照伦理原则评价立法、执法、司法的优劣得失,进而维护善良淳朴的社会秩序不被损坏。这种占据主流思想地位的儒家传统对法律文化的影响,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奉行“出礼入刑”“德主刑辅”的国家治理思想,强调仁爱、和谐、诚信、中庸的法律价值观,坚持无讼是求、以“和”为贵的司法审判原则,崇尚“天理——国法——人情”相结合的纠纷解决模式,注重树立严格执法、道德清廉的清官典型示范,沿用一整套体恤民情、谨慎刑罚的人性化法律制度。

再次,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面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一方面,道德使法律更善,增加了法律的德性;另一方面,法律使人们对待社会道德问题更加客观,增加了道德的理性。为此,必须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发挥道德的社会教化作用及其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为此,必须发挥道德的社会教化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我们还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

把道德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其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制定、修改、废除法律法规规章的指导思想,是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观入法的主要途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把道德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公共政策之中,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这既符合立法的科学要求,也是民意的集中体现。其二,党和政府率先垂范,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观入法的关键环节。执政者要有效管理国家,自己首先要率先垂范,遵守法律,在法律框架内,依据法律授权行事。要善于把握引导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融法、理、情于一体,使社会治理的过程同时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其三,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是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观入法的重要保障。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断案惩恶扬善功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建设和谐平安的法治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完善若干具有标志性的法律制度,以法治促文明、促公平、促诚信。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行为导引、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用。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要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使党员干部能以理论上的坚定保证行动上的坚定,以思想上的清醒保证用权上的清醒,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

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让遵德守法成为全民真诚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道德要得到遵守,必须提高全体人民道德素质”。首先,加强法治、道德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养。其次,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人民的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的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两者决定着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工作的进展和成效。最后,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道德的价值导向功能和社会规范整合功能。我们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华网,2016年12月10日。

责编/温祖俊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道德   法律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