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社会平等。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价值诉求,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需要不断强化民主法治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社会保障机制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 政治平等 经济平等 社会平等
【中图分类号】D081 【文献标识码】A
平等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如何真正实现“平等”,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
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最高价值诉求是实现共产主义平等,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平等只是法律意义上的平等,这种表面上的平等无法掩盖其地位、财富等方面的不平等。《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名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深刻指出了人人平等的重要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提倡要达到自由平等的最高境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价值诉求。
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有着极强的平等性,党的十八大将“公平正义”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指导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实践。
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平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体现。例如,儒家就深刻探讨过“平等”问题,认为财富分配不均影响到国家稳定;法家则有不论亲疏贵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说;管子认为法律的不平等会导致民众不服法,影响国家的平稳发展;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也深入探索了社会平等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追求人民平等,要求子弟兵绝不能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可以说平等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烙上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印记。
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社会平等
政治平等。近现代以来,政治平等被许多国家所推崇,在西方政治平等理念中,人们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权利,可以参政、议政、选举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平等理念不但赋予了每一位公民在法律框架内的基本权利,还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更广泛的平等。例如,宪法规定妇女无论在社会还是家庭中,都享有与男子一样的平等权利;党的十八大将“平等”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平等在政治层面的重要性。
经济平等。一直以来,经济平等都是人类经济生活的最高追求,原始社会的平均分配是最早的经济平等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平等观只是商品的平等交换,其实质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平等限定在流通领域,一旦脱离这个领域,资本家和工人阶层的差别就会显现。社会主义提倡公有制,所有成员具有平等占有生产资料的权利,社会主义的经济平等是真实的平等。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一样会有“收入差别”和“机会不均等”,但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效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平等。
社会平等。社会平等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马克思认为社会保障能够保护劳动者的健康,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例如,宪法规定劳动者如果丧失劳动能力,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他强调,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当前,我国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前进,践行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对于促进社会平等至关重要。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强化民主法治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保障机制建设
强化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实现离不开民主法治建设。当前,我们社会出现了一些特权现象、腐败现象,这些现象会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利用特权的行为和腐败行为都将得到惩治。全面依法治国可以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赋予了公民政治平等的权利,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与司法体制,加大法律监督力度,使依法治国有有力的制度保障。
强化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邓小平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极大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但是,只有在体制机制方面跟上改革的步伐,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马克思认为平等并非是永恒的,而是受到历史的影响,由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由此可见,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水平,平等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内涵。共产主义社会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可以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奠定物质基础。简单地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平等通常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分不开的。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巩固与发展公有制经济。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仍然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倡公平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强化社会保障机制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包括东西部区域差距、城乡建设和收入差距等在内的不平等现象,影响到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为了进一步缩小差距,除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之外,还应强化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社会主义平等不仅仅是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还要实现社会平等,加强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可以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自2010年以来,“两会”代表持续提出社会保障这一热点话题,反映了社会公众对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期盼。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我们党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力度,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可以促进社会平等,而社会保障机制正是社会平等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推手,体现了公民在社会各阶层的平等权利。
(作者为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13SJDFDY12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杜帮云:《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观与社会主义自由平等的实现》,《理论月刊》,2016年第12期。
②张晓萌:《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理论:历史与规范的辩证统一》,《东岳论丛》,2016年第6期。
③孙乐强:《马克思的平等观及其在当下中国的意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责编/潘丽莉 赵橙涔(见习)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