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摘下有色眼镜,看90后消费观(2)

“人有归人有,与我有何干?”陈然说。

并不缺少金钱理性

不能简单地认为70后就一

定比90后更加节约,社会变迁让

90后早早地接触到消费,如果家庭教育关注得及时,年轻人对金钱的

概念和理性并不输给家长们

不久之前,一则“买包辣条分期”的段子在网上被频频转发。还有数据表明,在分期消费上,90后的参与度远高于80后、70后和60后。当鼓励分期消费、提前消费的网络产品和工具越来越多地走进年轻人的世界,质疑也随之而来。

90后真的如此热衷“明日钱今日花”吗?当记者把这样的疑问抛给90后,他们都表示,自己确实都曾安装开通或是使用过这样的分期消费产品,身边的同学也多少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对此完全支持。

徐一飞和姜斯敏不约而同提到了“拆东墙补西墙”的说法。他们坦言,这样做会让自己缺乏安全感,不自在。陈然更是斩钉截铁地表示,购买大件物品之前,自己会算算消费所占积蓄的百分比,若是超过40%,那就绝对不会行动。“买不起就先不买”是他们所一致认同的。

不过,即便意志坚定,也可能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提前消费”。姜斯敏记得,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开通过支付宝的“蚂蚁花呗”功能,但有一天下午,当她如常打开支付宝付费购买一只4.5元的蛋挞时,突然发现付费渠道变成了“花呗”。“一想到自己欠钱了,哪怕只有4.5元,我也吓得赶紧还上了。”姜斯敏气愤地说,“每次打开软件都会弹出各种提示,可能是哪次没注意,就不小心开通了吧。”

这次经历让她感觉到,这些产品有着较强的诱导性,有时候甚至是在“忽悠”大家使用。

而姜斯敏不知道的是,自己的这次消费被作为一个记录,用于证明90后提前消费行为的普遍性。今年5月,蚂蚁花呗发布了《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宣布“在中国近1.7亿90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4500万,即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拥有花呗。”

即便如此,把开通这类功能等同于喜好提前消费,似乎有失偏颇。雷开春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70后就一定比90后更加节约,社会变迁让90后早早地接触到消费,如果家庭教育关注得及时,年轻人对金钱的概念和理性并不输给家长们。

也有人提出,有些90后的分期提前消费恰恰反映了他们的聪明和有主见。9月中旬,一家知名科技媒体推出了视频调查短片《那些分期的年轻人》,讲述了3个90后利用分期消费提供的便利和时间差,成功地减轻创业期间的财务压力,投资自己、实现梦想,并且得到了团中央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转载。

这样看来,谈分期“色变”,似乎就有些过度解读之嫌。

与其向父母伸手 不如自己解决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一

代,他们见多识广,对自己的生活

往往不设限,反而能实现更多可

能性。“不要小瞧90后,他们热爱

消费,却也‘生财有道’”

大一寒假回家,姜斯敏与妈妈有过一次对话。那天早晨,妈妈往沙发上一坐,摆手叫她过来,说要“一笔笔算账,看看这一学期的钱都花在了哪儿”。

看到向来慷慨大方的妈妈严肃了起来,姜斯敏觉得心里有点虚。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就好像应了网络上的指责:“只知道用父母的钱,啃老,自己过得心安理得。”

但姜斯敏并不认同这样的“标签”。她说,平时和同学聊起这个话题,大家都对向父母要钱这件事“心情复杂”。她形容,每次银行卡余额快见底时,向妈妈要钱的感觉就好比是“百爪挠心”、“羞愧难当”,不知怎么开口。

一个学期之后,姜斯敏的心理负担减少了很多。那是因为,和不少就读于艺术院校的同学一样,拥有一技之长的她能比较轻松地找到校内外兼职,足以负担自己的一大部分日常开销。“花自己赚来的钱,太爽了。”姜斯敏坦言。

其实,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家长未必是要逼子女去赚钱,只是希望他们在花费上能够更注意一些。但姜斯敏却觉得,早晚要独立,不如就趁现在开始历练。

类似的想法在90后大学生之中并不少见。腾讯发布的 《2016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阶段,有6成大学生都会通过打工兼职的方式负担一部分生活开销。报告提出,“大学生消费能力可谓与时代同进步。数据显示,相较于往年的大学生,在读大学生的开销更高。”这样看来,钱不够花时,与其再向父母伸手不如自己解决的观念,已经深入了很多90后大学生的心。

徐一飞也是这样,而且他“赚外快”的方式就有些“另类”。他没有去做家教,也不是去咖啡店打工,而是利用自己对微缩模型的熟悉,开辟了自己的“业务”——网上接单,帮别人的模型涂色。他说,每当手头拮据又不想向父母开口时,自己就会在桌子前定定心心地坐上几个小时,像个手艺人一样,让一个个小兵人鲜活起来。

这份兼职带来的收入让徐一飞挺满足。他介绍说,按照自己的速度,涂一下午赚上几百元没有问题,更何况,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赚钱,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对于90后赚钱、负担开支的能力,何煦持赞赏态度。她认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一代,他们见多识广,对自己的生活往往不设限,反而能实现更多可能性。“不要小瞧90后,他们热爱消费,却也‘生财有道’。”

在何煦看来,网络上之所以存在一些90后“啃老”的误读,家长们之所以对子女的消费观、金钱观放不下心,实则是因为这些长辈们在互联网时代“还没晃过神来”。

过去,年长者始终代表着社会的权威,知识和经验由年长者传授给年轻人。但如今,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给了年轻人“弯道超车”的机会,这群把社交媒体玩得溜儿的90后获取了过去所不可企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如何养活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这个命题,自然也就有了不一样的解法。

因此,与其消极地指责和干涉,不如放手,默默支持。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徐一飞、姜斯敏、陈然均为化名)

记者手记

透过迷雾看清他们

90后这一代人,目前正处在18岁到28岁的年纪,有的还在上学,有的参加工作也没多少年。按照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这一代人还处在青年时期,手中消费能力不强,人格和喜好也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不太会引发较大规模的关注。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迈向“注意力经济”时代,这群拥有强大的注意力,并且会自主进行探索和拓展的年轻人,成为了最受瞩目的消费者群体。

有关注,便会有误读。这些误读其实也是社会舆论对90后消费观背后所隐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分误解。这些误解可能来自于代际差异,可能来自于“刻板印象”,甚至可能来自于偏见。

不管如何,当我们谈论90后消费观时,其实始终怀着构建理性消费观、倡导年轻人协调好消费与生活的想法而进行。既然如此,不妨摘下“有色眼镜”,透过现象的迷雾,去挖掘并且试图理解这些年轻人真正的喜乐与诉求。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90后   居民消费观   信息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