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调查报告:地方干部怎样思考治理问题

图像 1

样本分布:受访干部中,30岁及以下占47.34%,31-40岁占40.83%,41-50岁占8.88%,51-60岁占2.95%;受访干部中,中共党员为88.76%,共青团员为3.55%,民主党派为0.59%,无党派人士为1.77%,群众5.33%;受访干部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7.16%,大学(含大专)占82.25%,高中(含中专和职高)占0.59%;受访干部中,63.91%居住在地级或县级市,17.16%居住在乡镇村,12.43%居住在省会城市,6.50%居住在直辖市。

调查时间:2017年8月30日-9月6日。

问卷发放:于人民论坛微信公众平台和其他网络面向31省、直辖市、自治区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860份。

重要发现

·受访干部高度认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定位、原则以及未来发展空间的各项表述,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循序渐进又要敢于突破”表现出极高认同( 98.22%)。

·受访干部认为十八大以来我国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方式、治理理念、治理手段、治理机制六个方面都取得突出成绩,治理主体多元化方面成绩尤其显著。

·政策的执行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难点环节,受访干部普遍对现阶段的共识培养和顶层设计环节表示肯定。

·在各级地方,传统治理理念转型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对基层的深入了解”和“忽视当地的客观实际”。

·推进治理现代化中领导干部最应具有的品质分别是“为民服务”“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信念坚定”以及“勤政务实”。

国家治理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后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国家治理问题进行多次阐述。特别是在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专门阐述,这是中共领导人针对这一现代政治的核心理念首次进行的系统阐述。可以说,“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已经成为党执政的重要理念,“国家治理现代化”也成为国家治理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思想观念、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变迁,特别是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社会问题盘根错节、互相交织,呈现出复杂性、结构性和制度性特征。若还是维持以往的政府全管全控的管理模式,不仅会使国家治理惰性增强,社会活力减弱,更无法满足群众成为治理参与者的愿望,从而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习近平总书记的国家治理理念,是为了适应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发展实际,包括改善治理方式、完善治理体系、提高各级治理能力等一系列系统性的、相互关联的科学内涵。对整体国家治理体系乃至各地方政府治理体制机制的优化升级,更是顺应时代要求、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愿望的先进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党员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急先锋’,人民群众评价我们的工作做得好坏,首先看的是直接参与管理的党员干部的表现如何,所以选用什么样的党员干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地方干部和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想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少不了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的努力,他们不仅是我们党执政兴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力量,也是关键力量。为此,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推出“地方干部治理理念调查”,希望能借此了解地方领导干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重要论述的认识、对地方治理的想法与认知,以及对自身的要求,进而帮助各地在地方治理中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治理理念,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发现一:超九成的受访干部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述表示认同,并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为了解广大地方干部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方面的认同度,我们从这一治理理念的定位、原则,以及未来发展空间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并根据“十分认同”“比较认同”“一般认同”“不太认同”和“完全不认同”五级量表,请受访地方干部对其进行打分。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定位方面,受访干部对“是适应国情、具有独特优势的”这一选项表现出普遍认同,有94.09%的人表示出“比较认同”或“十分认同”的态度,认同度得分为4.67(满分为5,下同)。此外受访干部针对“是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秩序体系”以及“是由人民决定的”这三项论述,表现出的认同度同样很高,认同度得分分别为4.65、4.50、4.22,都介于“比较认同”和“十分认同”之间。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有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定位的论述中,“是由人民决定的”这一选项认同度得分相对最低,但还是有85.81%的受访者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一论述表示了认同。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提出并将其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专家指出的,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我国现阶段发展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的主动回应。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使各种利益冲突逐渐显现,也使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遇到新的、不同的挑战,还存在着如公众参与治理渠道还未完全畅通、政治透明度仍有提高空间等问题。以往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相对落后,跟不上社会现代化的步伐。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行先进、完善的治理秩序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需求,努力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治理难题。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需遵循的原则方面,受访干部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循序渐进又要敢于突破”表示出普遍认同(98.22%),认同度得分为4.80。此外受访干部针对“必须坚定坚持‘四个自信’”“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以及“必须全方位提高各社会主体的能力”这三项论述,也都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均有九成以上的受访干部表示出“比较认同”或“十分认同”,认同度得分分别为4.76、4.76、4.60。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让社会各界对治理改革都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不仅丰富了国家现代化的内涵,其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也要求国家在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重要领域进行突破性的创新。但是随着各项任务进一步的落实,推进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重重阻碍和挑战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有专家借用美国公共管理领域著名学者林德布洛姆的“泥泞前行”一词来形容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并认为,改革并不是一门完全理性、全面规划的科学,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仅依靠理性目标和理论依据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反循序渐进的“试错学习”方法更有效。另一方面,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往往还面临着各方利益集团间相互缠绕的复杂关系,因此我国在治理方面的改革更需要系统推进,既要敢于突破,又要循序渐进。

此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借鉴外国的优秀经验,但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有自己的主张、有定力,坚持党的领导,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现代化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专家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反映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若是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不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国家治理现代化终将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加强我国治理能力的建设,不仅要提高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方面的水平,还要提升各机构的履职能力,更要提高群众参与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事务、自身事务等各方面的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除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定位和遵循原则方面的认同,绝大多数受访干部对“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还需做更多努力”也表示认同(认同度得分为4.79)。目前来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的常态,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我国当前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使中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长久优势,治理体系改革道阻且长,但我们要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图像 2

发现二:超过九成的受访干部对我国十八大以来在治理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整体认可,认为在治理主体多元化方面成绩突出

为了解地方干部对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治理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成就的看法,我们从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方式、治理理念、治理手段、治理机制六个方面进行调查,并让受访干部对所取得成果的认同度打分。

调查结果显示,针对我国在治理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按得分由高到低前三项依次为“主体更加多元化”“理念更加现代化”“方式更加规范化”。对于这三方面的成就,分别有93.49%、90.53%、89.94%的人给出了4分及以上的分值,调查得分依次为4.53、4.49、4.48。排在这三个选项之后的选项为“手段更加法制化”“主体更加理性化”“结构更加科学化”“机制更加民主化”,对于这四方面仍有超过八成的受访干部给出了4分及以上的评分,调查得分依次为4.45、4.42、4.40、4.36。由此可以看出,受访干部对我国治理现代化建设方面的成就普遍持有满意态度,且在各方面也做到了均衡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实则是对多元共治理论的强化。至此,随着治理现代化理念的提出,政府已不再是国家治理的唯一主体,而社会也不仅是被治理的对象。治理的主体开始变得多元,除了政府外,还包括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有专家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中的管理机制,虽未得到正式授权,但能有效发挥作用,它与“统治”不同,治理更多指的是基于共同目标支撑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不论是从理论研究出发还是从治理的现实实际出发,都可以看出多元主体在其中的重要性。而治理现代化的建设也更强调不同主体间的平等、互动、协商共治,从而有效调动不同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也将各界力量进行高效利用。由此可以看出,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在治理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不仅对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提出了要求,也增强了我国的民主建设和法治建设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从制度和秩序的方面出发,民主化和法治化一直都是我国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设和实现,需要有人民的参与和法治环境的支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强我们党民主建设和法治建设,是完善党的领导的重点。正如有专家指出,民主和法治是我们党在国家治理中的一贯诉求。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开展往往和国家治理的成效划等号,这两方面取得进展的时候,通常也都是国家治理卓有成效的时期。近年来,我国在民主建设和法治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精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艰巨任务,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党民主建设和法治建设的能力。

图像 3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调查报告   干部   地方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