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悉国际国内发展形势,聚焦新时期我国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等各个方面,发表了重要讲话、重要论述。纵观这些论述,从“管理”到“治理”一词之变,不仅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根本转变,而且也引领了各级各地、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治理现代化实践。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日益临近,为了更好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需要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更好投身于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构中。

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团队梳理了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6年以来专家学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国家治理思想的重要内涵、主要特征以及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而展开的讨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汇总了其中的精彩观点和论述,期待能够为各级各地更好地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国家治理思想提供参考。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重要内涵

涵盖七大领域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规范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志”。从这一论述中可以看出,国家治理体系是涵盖七大领域的治理。

一是经济领域的市场治理。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和公平性。

二是政治行政领域的政府治理。政府要转变职能,做到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四个分开。转变职能的实质是简政放权、自我革命。要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地方放权。转变职能还要统一效能、突出服务。推进政府治理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政府更多地转向公共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

三是文化领域的文化和思想道德治理。现阶段中国的文化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部分。发展文化事业,要构建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治理的体制机制。治理文化产业,要培育传统文化产品交易市场,发展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物流基地,培育好文化要素市场。文化治理的重点还在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人为本,以德为先,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四是社会领域的社会治理和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国家治理的根本和基础,就在于搞好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应该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社会组织很重要,很多方面的社会治理,要借助社会组织来进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社会治理的重心,在于促进群众的城乡社区治理,推进基层群众自治,使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五是生态文明领域的生态治理。中国生态面临着严重的形势和问题,现已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且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生态文明领域,要加大生态治理,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六是国防建设领域的军队治理。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健全军费管理制度。

七是党的建设领域的执政党治理。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转变功能,从各种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主要从事决策建议、监督调节、思想导向等治理活动,利用各种支持资源,充分发挥其政治治理的最高权威作用,并通过政治角色发挥带头作用,依靠各行各业中干部、党员在治理中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许耀桐,2014)

对构建优质制度框架的强调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继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益的日益分化和社会的急剧变迁,社会纠纷大量涌现,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随着世情、国情发生的深刻变化,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前所未有,无论是改革方案还是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利益相关性、复杂性都不亚于以往任何时期。在这个世界经济治理格局大变革的时代,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一文中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2015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文中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我们只有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才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当前,我国拥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治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加强和创新国家治理水平,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许尔君,2017)

现代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根本支撑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优化和创新国家治理的主体格局、体制机制和流程环节,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把我国的根本制度与基本制度内含的巨大能量和活力充分释放出来,以解决改革中不断面临的问题和难题,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优化主体格局、体制机制、流程环节和治理能力,最终实现我国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内含的价值规范和主张要求,从而达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王浦劬,2014) 

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实现制度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制度既是对国家行为的规定与支撑,又是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与制约。制度现代化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又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就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体制和制度现代化,从而为整个国家现代化建构起优质的制度框架,确保我国现代化大厦不仅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包心鉴,2017)

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其实,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 “主张”和 “定力”的实质就是指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关节点。否则,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跨世纪的系统性工程就会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方向,就会从根本上发生质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其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目标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如要 “把民主制度建设纳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通过促进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公平正义,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使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现实,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生命力所在”。所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向度和实践标尺。唯其如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契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治理体系,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方向,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王永贵,2016)

通过国家建设夯实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是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是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重大思想在内的科学思想体系。它奠定了党和国家前进新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李洪峰,2017)

我们可以从国家建设、政党建设、政府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具体阐释当前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任务和改革方向。国家建设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基础,强大的现代国家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有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保障居民安居乐业的基本前提。当前,中国国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制度建设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以协同治理和民主参与构建国家认同,以法治建设构建国家秩序,以分权化制度改革激发地方和社会等各主体和要素的活力,增强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国家治理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继续执政紧密相联,全面从严治党,通过党的建设巩固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提升执政党的领导力,这是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政府建设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主要环节。一方面,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都需要政府去推动,有时甚至需要政府亲自出面组织实施,因而需要政府有所作为;但另一方面,又必须防止政府自以为是、自谋其利、胡乱作为的可能,因此,打造一个有效且有限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社会建设也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其有效途径是通过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的创新,激发社会活力,调动社会积极性,推动社会自治,促进社会公益、抑制社会公害,以实现社会的协同治理。在文化建设方面,需要确立开放、合作、互通、共享理念,打造国家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文化共同体,树立全民共建共享的国家治理观念。(燕继荣,2017)

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现中国智慧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样也是世界和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重大命题。在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长程中,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结合上,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特点,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视野和思想使命,也是在全球治理格局和不同国家治理模式中,探求和分析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般性与独特性,实现和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统领目标和战略任务。(王浦劬,2016)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有“三个来源”和“一个必要条件”。“三个来源”:它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它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是主动自觉的,又是丰富充沛的。它的实践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和亿万人民的伟大创造,又是它的理论总结、理论概括和理论表达。这种总结、概括和表达,是准确鲜明的,又是厚重坚实的。它的文化来源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是它的积极弘扬和借鉴。这种弘扬和借鉴,是深入咀嚼的,又是开放包容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建设,高度重视党的思想路线建设,我们党是理论上成熟和不断发展的党。(李洪峰,2017)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依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在总结我国治国理政实践经验和借鉴西方国家社会治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够表达中国话语、彰显中国风格、体现中国特色的蕴含着丰富而深刻中国智慧的理论成果,充分反映了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思考、新探索,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问题的崭新而深刻的认识,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篇章。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时特别强调,要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他的国家治理思想的提出和阐释,正是对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充分体现。(张雷声,2017)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中国   现代化   智慧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