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江干区:搭建智慧治理大平台,形成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为此,在各地方社会治理实践中,应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杭州市的经济、行政、枢纽中心,江干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瞄准“大综治”“大平安”建设示范先行目标,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业务运行融合归并、公共服务综合集成”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形成。
完善架构,注重顶层设计。一是完善智慧平台建设。依托综治工作中心,建立区、街两级综合治理指挥平台,加快推进全区枢纽型智慧治理信息平台建设。二是完善大平安数据。以“打通链路、一网覆盖”为基本思路,规范信息采集标准,统一数据存储、身份认证,按照“准确、全面、实时”的要求,整合“三实”信息、视频资源、GIS地理信息等三类数据资产,为智慧治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三是完善终端开发。设计开发“i江干”手机APP,涵盖网格问题信息采集、网格问题流转、身份证扫描,以及社区事务处理等一系列功能,通过“一线采集、链式服务、兜底管理”的工作模式,使“智慧治理”工作脉络真正直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纳米”。四是完善模块应用。建立综治视联网平台,为视频监控资源共享和应急指挥提供基础性平台。同时,以需求为导向,延展开发各类应用,集成于平台开发如地图、问题流转、指挥调度、数据采集、分析研判等各类应用研究100余个,基本涵盖了日常工作的各项需求,真正实现一网融合。
深度融合,注重无缝链接。一是系统数据融合。按照“数据驱动”的工作理念,制定《江干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和《江干区政务数据整合暂行规定》,通过规范信息采集标准,统一数据存储,接口实时互通等手段,整合汇聚8个街道、18个区级部门的重要数据,形成“三实”信息、视频图像、GIS地理空间三大数据库。二是视频监控融合。共融合公安、城管、食药监及社会层面视频监控3790余个,初步做到雪亮工程建设与网格化、天网、社会公共服务等形成无缝对接,实现视频监控全域覆盖、指挥调度扁平高效、问题处理全程监管,有效提升辖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整体防控效能。三是过程融合。通过充分运用网格化工作机制,依托“三实”数据和地图应用等,对各类安全隐患进行准确定位、定向监管,确保第一时间解决影响平安创建的突出问题。同时在“基层社会治理信息系统”中嵌入“平安建设”模块,对部门实施月测月评,真正实现平安创建过程监管。
综合指挥,防控体系运行高效。根据浙江省综治办统一部署,制定《江干区街道综合指挥中心建设规范》,狠抓区街两级综治可视化指挥平台建设。在G20峰会服务保障中,建立区峰会保障总指挥中心,直接联通安保联勤、环境保障和街道部门中心,形成了扁平化、高效率的“1+2+9+N”指挥体系,做到第一时间落实反馈上级指示精神,第一时间可视化、即时性地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峰会安保的绝对安全。同时,下延指挥体系,按照浙江省委关于街道“四个平台”建设的要求,在下属的四季青等街道建立涵盖派驻职能部门、综管大队、街道综治、城建、城管条线在内的街道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深化完善“信息联通、执法联动、队员联聘、区域联巡、平台联建、证据联用”的“六联机制”,夯实基层联动微循环。通过智慧平台的大数据、统筹性流转平台,以及与公安等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的支撑,辖区治安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16年江干区警情报警量同比下降了7.15%,其中入室盗窃、盗窃电动车、扒窃案件数量分别同比下降52.78%、53.11%、49.25%,侵财案件的发案率同比下降67.60%。
江干区智慧平台建设体现了信息化平台与现实社会治理人员、组织的互补互助,以信息化推动基层实际的社会治安防控。由此可见,综合联动的社会治理智慧平台是社会治理有效进行的基础,只有现实中各部门组织配合得当,统筹合理高效,信息技术平台数据才不会与现实脱节。在信息化平台建设火热开展的今天,各地区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应避免仅将信息化平台当作一般的数据库,只承担数据整理任务,而无法将信息技术和现实情况有机结合的问题。
铜仁市:构建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在地方政府治理实践中,处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在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须谨慎对待当地经济社会决策可能带来的风险,防止盲目的产业开发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贵州省铜仁市地处欠发达、欠开发的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自2008年以来不断探索与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到2014年4月,铜仁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地方规范性文件《铜仁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标志着铜仁市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具体做法如下:
把“两个坚决防止”作为重大决策的前置条件。铜仁市把凝聚民心、共谋发展作为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的价值追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把坚决防止脱离群众、坚决防止与民争利“两个坚决防止”作为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作决策、上项目、抓发展的基本前提,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利益。一是对重大决策事项进行了界定,主要包括涉及征地拆迁、环境影响等重大项目建设和涉及改革改制、社会保障、公益事业、民风民俗、政策制定等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事项的决策。二是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做到合法合理,坚决防止脱离群众。三是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做到公平公正,坚决防止与民争利。四是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充分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把“三化四纳入”作为推进评估的重要保障。凡涉及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事项的决策,必须按照《铜仁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开展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将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前的法定程序,加快推进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进程。风险评估做到“四个纳入”:一是将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现行决策程序;二是将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部门职能,对职能职责所涉社会稳定风险点、自身作出的重大决策、内部风险防范消除措施实行台账管理;三是将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审批体系,做到市、县两级有审批权限的职能部门,审批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同步审查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报告;四是将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绩效管理。
把“五个同步考虑”作为项目决策的基本要求。铜仁市紧扣稳定与发展两条主线,对工程项目实施带来的发展红利与民生问题进行科学考量,始终坚持把重大工程项目选址与征地拆迁、总体规划与人员安置、产业布局与促进就业、城镇化推进与社会保障、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考虑,“五个同步考虑”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效益的共生共赢。
把“六类风险点”作为评估审查的主要内容。铜仁市把民生问题、社会管理、资金链问题、干部能力、舆论炒作以及诱发性问题“六类风险”作为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的必评内容,重点审查决策是否损害群众根本利益。
把“七步工作法”作为决策评估的必经程序。一是按照谁决策、谁评估原则明确评估主体,制定评估方案。二是全面摸底排查,征求群众意见。三是预测潜在风险,建好风险台账。四是制定防范预案,明确化解措施。五是全面分析论证,兼顾发展稳定。既不因风险存在而简单否定决策,又不因急于决策而忽视社会风险。六是确定风险等级,作出评估结论。将相关利益方意见按比例确定高、较高、一般和低风险四个等级,作出不予实施、暂缓实施、分步实施和可以实施的结论。七是运用评估结论。决策主体将评估结论作为决策的依据,填报登记表送同级维稳部门备案,确保决策事项在跟踪指导下顺利实施。
把“引入第三方评估”作为提升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效能的有效途径。在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中邀请律师、公证员、新闻记者等第三方人员参与走访调查及分析论证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第三方中立高效的优势,确保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不断提升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整体水平。
铜仁市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贯穿重大决策的全过程,把矛盾纠纷妥善解决在实施前,通过抓民生保稳定,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力的提高了地方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铜仁市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5年攀升且保持在95%以上。过去一些山林、土地边界纠纷等老大难问题,得到经济的、政策的“一揽子”解决。过去一些历史遗留的骨头案、钉子案,与新矛盾、新问题“一揽子”解决。近年来,铜仁市实现了重大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事件、恶性刑事案件、治安灾害事故零发生。2016年,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9%。
大理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全面统筹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整体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协同并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大理州坚持生态优先、环境优先的原则,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思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突出“山水林田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持续巩固生态环境安全屏障,有效减少了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大理全州生态环境总体呈现良好的局面。
编制生态建设规范,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为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大理州编制实施了《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及7个专项子规划,综合推进6大工程46个项目。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加强监管执法,实行公安环保联合联动执法,严格执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污水直排洱海“零容忍”,严厉打击洱海流域环境违法行为。 同时,大力着重抓好改革创新。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制定生态文明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方案。把洱海环湖截污PPP模式、洱海流域联动综合执法机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改革内容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来抓。
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加大执法力度。为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大理州优化经济发展,严把环境准入关,切实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限制高消耗、高污染及有较大生态环境隐患的项目建设。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减排主体责任,突出重点减排项目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行问题整改,加大环境监管和跟踪督查督办力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污染源监管,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环保专项行动,全面推行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截至2016年底,共建立33家州级重点污染源监察企业“一企一档”,12县市完成753家 “一企一档”建立工作。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打击违法侵占和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行为,实施苍山洱海等各类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示范创建,形成激励机制。在提升人居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大理州抓好示范创建,扎实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持续开展“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加大县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扎实开展村镇生活污水、垃圾等环境综合整治,城镇面貌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深入开展生态创建,启动实施生态创建“激励机制”和生态创建时间倒排、任务倒逼机制,大力推动生态县市、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绿色学校创建。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乡镇46个、州级生态村576个、州级生态文明示范村100个。2015年12月大理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2016年5月成功通过省级生态市创建考核验收,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
广泛组织基层党员和社会团体,投身“洱海先锋”行动。大理市为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起到表率作用。通过党建带动群团组织、各类协会积极投身于洱海保护,共青团、妇联、工会、工商联、伊斯兰协会等组织在各自领域广泛开展保护治理行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落实“五包”责任制,党员领导干部将“河长”职责落在“脚上”,坚持每周巡河,沿湖各镇组建党员为主的义务监督队12支,农村党员负责对责任区的环境卫生进行监督管理。大理市团市委举办主题活动,300多名青年到下关镇阳南河开展“三清洁”活动,11个乡镇、2个办事处的大批青年志愿者同时在辖区内清洁清扫;各级妇联开展环保主题活动249次、志愿活动412次。大理市总工会对洱海保护流转土地的农村劳动力实施技能培训促就业,确保无地少地农民无后顾之忧,各乡镇机关工会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在环海路边清理清扫,洱海周边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干净整洁,保护洱海已成为大理市全民自觉参与的行动。
大理州的社会治理模式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与该地区以旅游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相契合。对于许多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大理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各地区努力提升生态治理水平和社会治理水平,发展观光旅游产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
武汉市武昌区:打造“红色业委会”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针对近年来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的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努力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武汉市武昌区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红色引擎工程”为主导,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主线,以服务群众为目的,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对业主委员会(以下简称业委会)组建、履职的指导和监督,推进业委会党组织建设,推动党的基层组织纵向到底互联互通互动、横向到边共建共享共用,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整体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加强业委会党组织建设,强化“红色引领”。一是建立业委会党组织。业委会成立后,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及时督导帮助业委会组建党组织。通过开放式党组织活动等方式,把物业企业、业委会党员纳入社区党组织管理,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二是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街道、社区党组织结合实际,推荐符合条件的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三长三员”等,参选业委会委员。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和居委会主任通过法定选举程序兼任业委会主任,挑选优秀的业委会主任担任社区居委会兼职委员,促进物业管理有序推动。三是发挥业委会党组织作用。加大宣传服务力度,利用主题党日、红色教育、民俗节庆、文体娱乐、道德论坛等服务活动,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上级党组织的决定和决议落实到物业服务区域。严格落实党的各项制度,加强业委会中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积极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业委会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
加强业委会组建管理,遴选“红色先锋”。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武昌区民政、房管部门和街道组成联合组建领导组,开展调查摸底,确定符合条件待组建业委会和期满未换届的物业管理区域名单,明确组建和换届工作任务,制定业委会组建和换届方案,明确具体操作步骤和工作进度安排。二是遴选优秀候选人。积极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优势,采取社区“两委”推荐、10名以上业主联名推荐与业主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推荐业委会委员候选人初步人选,严把业委会选人关。三是加大候选人审核力度。街道党工委和筹备组负责会同街组织、纪检、民政、房管、信访等部门,对业委会候选人的初步人选进行资格把关,在广泛听取社区“两委”成员、“三长三员”、党员和居民群众以及有关单位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民主推荐、资格审查、谈话考察、走访调研等情况,确定正式候选人,并张榜公示。
加强业委会运行管理,弹奏“红色音符”。一是健全管理机制。建立业委会成员任职、年度和专项培训制度,每半年组织业委会成员开展一次专题培训,提高业委会成员的履职能力。规范公共收益的使用和业委会工作经费的支出,建立业委会经费的审计制度,用制度来保障业主委员会的规范履职。二是强化指导监督。社区“两委”定期对业委会工作情况和重大事项公示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加大监督力度,将业委会成员的违规行为和业主恶意拒缴物业费、拒不续筹维修资金等不良行为信息纳入个人征信体系。三是强化履职尽职。依据国务院颁发的《物权法》《物业管理办法》等法律条文,出台实施细则,规范业委会工作程序和范围。强化监督检查,对业委会作出的违反法律法规的决定,及时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撤销其决定,并通告全体业主。物业服务区域出现弃管、失管情况,社区居委会及时跟进,与业委会共同制定应急过渡方案。
城市物业管理水平事关城市发展质量、城市文明程度和基层社会稳定。做优物业管理服务,既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支撑,又是更好开展为民服务的重要抓手,更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武汉市武昌区通过打造“红色业委会”推动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作用,为业委会的履职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履职能力不断提升。
【整理:解轶鹏】
(资料来源:勉县人民政府网、深圳政府在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