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超大城市有效治理的探索与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明显增长,原有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已难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等新形势要求。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有利于更好地实施人口和城市分类管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国家最新划分标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以及武汉七个城市被划入超大城市范围。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如何实现有效治理,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久未解决的重大课题。建立健全超大城市现代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七个超大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重要指示为城市工作与城市治理的根本遵循,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断创新,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不断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从治理体系、依法治市、党建引领、流动人口治理、生态治理、新型城镇化、城市管理等方面,搜集、整理七个超大城市积极探索城市治理的经典案例,并进一步系统总结七个超大城市的有益探索和先进做法,以期为全国其他城市探索创新城市治理和继续探索、深化超大城市有效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北京:“像绣花一样打理城市”逐步构建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各方面工作都迈出了积极步伐,取得重大进展。北京市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重大问题,坚持首善标准,以人民为中心,对标国际一流,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宜居性,立标杆、树旗帜,逐步构建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主要做法

北京“大城市病”的根源在于非首都功能过度聚集。近年来北京市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打出治理“大城市病”的组合拳。在全国率先实施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严格有效控制了增量;同时,着力疏解非首都功能存量,实施了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此外,北京市坚持以“钉钉子”精神努力破解超大城市面临的各种难题,采取超常规措施“铁腕治污”“铁腕治霾”,连续实施两个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分年度制定实施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北京市坚持像绣花一样打理城市,在全国率先推出区、街道、社区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并实现全覆盖;开展核心区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创新建立街巷长制,目前核心区所有街道都有了街巷长。北京将继续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着力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在不断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正在不断形成与发展。

上海:依靠法治、科技和全社会力量走出一条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

2017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在谈到城市治理时指出,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上海的社会治理之路要符合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现成的先例可循。上海的城市治理之路,就是要依靠法治、依靠科技、依靠全社会共同的力量。上海市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努力形成城市综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要强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标准,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要加快补好短板,聚焦影响城市安全、制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综合整治,形成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努力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主要做法

依法治理: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切中“痛点”。上海市通过严格执法的实践,让市民逐渐意识到,遵守规则的人最终不会吃亏:“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是上海应有的精神财富。”上海市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从严刚性执法,彰显法治权威,增强全社会的法治共识。针对城市顽症根源,上海市从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入手,加强政策引导和源头预防,铲除顽症滋生土壤;聚焦常态长效,进一步加强城区综合治理的整体规划,加快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标准体系,不断拓展丰富网格化管理内涵,大力推广联勤联动执法机制,着力提升城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智慧城市:超大型城市治理的“钥匙”。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大量采用信息化技术,不仅提高了企业效率,也满足了市民出行需求,保证了城市安全运转;另外,信息平台将公交行驶信息提供给交警、路政等部门,成为上海道路交通规划的数据依据,促进社会公共事务决策更为科学合理。上海市全面推进社区政务服务一口受理、全年无休,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让群众办事更加便利。检验城市治理工作“成效”的标准就是群众是否感受到、群众是否满意。上海市目前正聚焦基层难点,推动“社区三年行动计划”,解决一批“急难愁盼”,让群众更好地共享经济社会改革成果,这样全体市民才有激情和能力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文明程度。

补好短板: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是关键。补好短板只是第一步,形成常态长效管理机制,不让短板再成为短板则更考验治理能力。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正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提高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将补短板的成果巩固下去。上海市坚持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共同体,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现代格局,这是上海城市治理的关键。

广州:“五化五同步”探索超大城市基层党建新模式

广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按照“中央有要求,广州见行动,落实出成效”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逐步探索出超大城市基层党建“五化五同步”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城市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发挥党建引领超大城市治理的领导核心作用。

主要做法

坚持区域化管理,实现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同步。着眼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党建工作区域化为抓手,通过重构组织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组织功能,实现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同步。加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吸纳辖内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街道党工委或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将辖内党组织纳入管理,强化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广州市坚持把党的建设贯穿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通过推进党建工作和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构建党组织领导下各类组织共驻、共商、共治、共享的工作机制。

坚持网格化覆盖,实现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党建同步。通过实施网格化管理,充分整合党建资源,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党建融合发展。重点抓好城乡结合部党建工作,在流动人员聚集地成立流动人员党组织,实行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双向共管”模式,把党支部打造成流动人员管理服务的沟通桥梁和工作平台。

坚持智慧化联通,实现实体组织和网络空间同步。着力推进智慧党建,把党组织建在网上、把党的工作覆盖到网民,畅通服务党员群众“最后一公里”网路。广州市各区通过在智慧党建平台建立党组织管理系统,做到各级党组织动态“一目了然”,通过党员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实现组织动员“一呼即应”。

坚持项目化带动,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同步。坚持聚精会神地大抓基层,着力推进党建工作重心下移,通过“项目化”管理的方式,有效破解党建难题。坚持眼睛下移、力量下沉,推动资源向基层集聚,推动问题在基层解决。整合各部门理论力量,通过律师、民警、社工进社区,实现“一社区一律师、一民警、多社工”的基层治理格局。

坚持品牌化提升,实现理念创新与方法创新同步。把培育党建品牌作为重要抓手,引导各级党组织推进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全面提升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水平。引导各级党组织立足解决突出问题,精心创建党建品牌,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党建品牌。引导各级党组织围绕中心工作,确定党建品牌创建主题,发挥党建工作服务中心、推动发展作用,解决党建和业务“两张皮”问题。

深圳:以房管人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新模式

大量流动人口来到深圳市,租房而居,流动性强,在推动城市迅猛跨越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深圳市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管办(以下简称“市综管办”)创新破解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例严重倒挂的社会管理难题,打造“用静态的房屋管理动态的人”的深圳流动人口管理新模式。

主要做法

统一房屋编码,房屋分类管理。2007年,深圳开始率先探索房屋统一编码制度。按照实有房屋全覆盖原则,在全面普查实有房屋基础上,推行“一户一码”管理,并实行动态管理,房建设码,房拆销码,定期普查,及时更新。深圳市按照“以房管人,人房共管”的原则,开发建立了全市流动人口和出租屋信息管理系统,将采集登记的实有人口信息及时传送公安等相关部门,通过搭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基础信息大数据库,实现与相关职能部门信息互通共享。

推行自主申报,构建诚信体系。深圳市综管办在全市推行“出租屋诚信自主申报”模式,自主申报,自主管理,一次申报,多次有用,实为惠民之举。信息自主申报系统是转变传统信息采集模式的一种改革尝试,具体运作模式是:先由出租屋业主进入系统注册账户,再由出租屋业主或委托人自主申报信息,最后以社区为单位,对辖区内出租屋业主申报的人口信息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导入全市统一数据库。

网格无缝覆盖,信息统一采集。“网格化管理”可以说是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不可不提的一大亮点。一格一员,深圳全市划分为网格,每格配备专门的网格信息员,网格与网格相连,进而铺开成为一张大网。网格员如同城市“织网者”,辖区动态尽在他们掌握中,发生紧急情况亦可协助相关部门提供信息。网格员扎根在基层、活跃在网格,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除了基础信息采集,网格员还有着多种职能,他们通过日常巡查、上门走访,可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纠纷调解和隐患整治。

多项职能于一身的16.7万楼长自治。在深圳市各小区一楼,人们进楼第一眼看到的可能会是一个铭牌,上面有楼栋长的姓名、照片和联系方式。他们是楼里的大管家,大大小小的事他们心里有数,邻里有矛盾,他们第一时间到现场化解。楼长是“六面玲珑”的好管家。他们既是法制宣传员、人口信息登记员、社会治安协管员,也是邻里纠纷调解员、民意诉求联络员和消防安全员。

天津:以“6个统一”切实推动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近年来,天津坚持把“绿色决定生死”理念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不懈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持久战,加大治理力度和联防联控,切实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改善,严格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生态环保作为京津冀一体化三个重点领域之一率先突破,实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6个统一”。

主要做法

统一规划。2014年,天津市先后与北京市签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等6项合作协议及备忘录,与河北省签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等5项合作协议及备忘录;2015年,天津市与沧州市和唐山市分别签订联防联控合作协议,连续两年向两地提供大气污染治理资金4亿元并提供相关技术援助。

统一标准。推动京津冀区域油品升级优化,天津市自2015年1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同时,在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方面,天津市在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餐饮油烟排放标准、扬尘及挥发性有机物排污费征收标准制定中实现与北京市经验互鉴,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排放控制经验与北京市、河北省共享。

统一执法。天津市分别与北京市、河北省环保局(厅)联合出台跨区域环境联合执法工作制度,实现环境执法联动。积极配合启动实施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开展定期会商、联动执法、联合检查、重点案件联合后督察、信息共享等工作。2016年天津市与北京市启动京津两地机动车超标排放联合执法试点工作,开展了首次联合执法检查。

统一监测预警。2016年10月,天津市第3次修订发布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现了京津冀预警分级标准统一。同时,与京津冀及周边七省区市建立了重污染预警会商平台,在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和遇极端不利气象条件期间,每日开展空气质量实时联合视频会商,同步采取应急减排措施,减缓区域空气污染积累程度。

统一减排措施。天津市制定实施了《天津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实施方案》,通过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统一采取农村散煤清洁化替代、燃煤锅炉窑炉清零、治理机动车污染、应对重污染天气等强化措施,深入推进区域污染防治协作,特别是将武清区纳入京津冀区域禁煤区范畴,计划在2017年10月底前,完成农村19.8万户“煤改电”“煤改气”,实现燃料煤炭“清零”。

统一保障。2014年APEC会议和2015年“9.3大阅兵”期间,天津市严格落实“七省联动、共同保障”要求,加大工作力度,提前启动保障,并同步提高减排措施级别,圆满完成了APEC会议和“9.3大阅兵”空气质量保障任务,期间全市PM2.5浓度分别同比下降23.5%和48.1%。

重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重庆探索”

“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是重庆的基本市情。以“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方向的重庆肩负着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使命,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之一的重庆市抓住落户、住房、投入、土地、资本等方面,不断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创新超大城市治理,在不断推动改革创新和治理现代化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

主要做法

差别化设置条件,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近年来,重庆市立足五大功能区域定位,差别化设置落户条件,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都市功能核心区着力疏解人口,以务工经商5年和合法稳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都市功能拓展区按照“新增城市人口宜居区”定位,将务工经商年限放宽到3年;城市发展新区按照“集聚人口重要区域”定位,将务工经商年限放宽到2年;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着力推动人口合理减载。

向城市外来人口开放公租房,促进公租房与商品房共享便利。不仅是农业转移人口,对于外来人口,重庆市同样为其提供便利,提升获得感。2010年以来,重庆市率先向城市外来人口开放公租房,允许本市和外地户籍人员在同一低门槛条件下申请公租房。为帮助农民工更快融入城市,重庆市着力促进公租房小区与城市商品房小区共享便利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良好的社区治理服务,实现新老市民交融互动。  

农民工市民化,完善合理的多方成本分担机制。重庆市着力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在此方面,形成政府、用工企业、个人三方分担机制,政府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约占30%。对于在公共成本支出中占比较大的住房保障部分,依托国有投资集团,采取市场化方式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由中央和市级财政投入30%,融资贷款占70%,采取租售并举的方式实现运营平衡。企业承担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成本,约占40%。农民承担社保个人缴费部分及其他开支,约占30%。

建立市场化复垦激励机制,盘活农村资产资源。为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重庆市建立市场化复垦激励机制,引导农民自愿将闲置、废弃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形成的指标在保障农村自身发展后,节余部分以地票方式在市场公开交易,同时发挥地票融资功能,激活农村土地资产。社集体参照重庆地票市场价和相关征地补偿标准分别对“四权”计价,户均支付补偿资金53.57万元。此外,社集体以整体发包方式,将农户退回的土地及相关权益交予返乡创业的村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并支付相关费用。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拓宽投融资渠道。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重庆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在商业模式清晰、现金流稳定、资源能平衡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采取以土地作价入股、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同时,通过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降低政府债务,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增长,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通过深化分工,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可持续运营能力、较强创新意识的运营主体,有效提高城市运营管理效率。

武汉:以“智能、改革、高效”探索特大城市治理的“武汉密码”

作为长江中游特大城市,武汉市近年来发展迅猛,人流、物流、资金流高速密集流动,这对社会治安造成一定冲击,为了实现社会运转的平稳、有序,武汉市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要求,把服务发展、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弘扬“工匠精神”,构建以社会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智慧社会管理”,不断推进城市治理智能化,全力打造升级版平安武汉,摸索出一条符合武汉实际的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

主要做法

发现机制:用网格构筑智慧治理。武汉市社会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精确定位、动态管理实有人口、房屋、企业、城市管理部件等各类基础信息两亿余条,编制了18大类8500项信息资源目录。系统还整合集成公安、民政、房管等38个部门的社会治理核心资源,建成覆盖武汉全市域的社会服务与管理网格化信息平台,实现社会管理各类要素信息全覆盖、动态全掌控,社会治理“大数据”雏形初步形成。运用“大数据”,武汉构建起社会治理问题的及时发现机制。武汉市社会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还与检察院、法院等政法部门有效对接,协助查找犯罪嫌疑人、被执行人下落,提供职务犯罪线索。

解决机制:靠改革让基层展手脚。随着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服务管理好来武汉留学、经商等境外人员,成为新课题。面对挑战,武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和武汉市综治办携手推进涉外社区警务工作,将武珞社区警务室作为试点,搭建起外管云、网格化、微警务民生和中外文化交流四大平台,信息经技术处理后与武汉市社会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实时对接共享。为强化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武汉力推社会治理领域“1+10”改革,全面重构城市基层治理理念、组织框架、职责分工、力量调配,推进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各层级系统改革。依托社管系统,武汉市深度推进街道(乡镇)体制改革,将执法力量下沉,成立街道综合执法协调办公室,与社区、区、市等平台对接,快速响应、高效办结,形成群众诉求的联动处置机制。武汉市还构建起“两级指挥、五级监管”的网格化运行机制,在市、区设置网格化指挥中心,在街道设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在社区建网格工作站,对群众诉求分级分类分办处置,同时市级指挥中心建立信息质量考核体系予以逐级监管。

服务机制:视时间为最稀缺资源。武汉市依托平台,区卫计、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信息实现互联互通、融合共治,救治工作实现“网上申报审批、网下联动共治、网格化精准管理”,改变了过去因审批盖章到处跑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患者能得到及时救治。抓好了网格化工作就是做好了综治群众工作,就是走好群众路线。武汉市将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以理念创新为引领,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一手抓从严从实从细保安全,一手抓深入解决源头性、基础性问题,推动平安武汉建设再上新台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建设“三化”大武汉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规范的法治环境。

【整理:王礼鹏】

(资料来自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明网等)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案例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