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生态治理这五年,公众如何评价(2)

十八大以来,公众对生态环境治理的认知评价

多项环保治理举措并用,公众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发布印象最深刻

当问及“十八大以来,哪些生态环境治理举措让您印象深刻?”时,84.75%的受访者选择了“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所有选项中所占比例最高。针对大气、水、土壤污染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3个“十条”编制工作。其中,《大气十条》《水十条》分别于2013年、2015年发布实施,目前正在按照计划有序推进,已取得一定实效,《土十条》也在紧锣密鼓编制中。65.22%的受访者选择了“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方案,会议强调,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搭好基础性框架,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64.05%的受访者认为“实行新《环境保护法》”这一举措令人印象深刻。2015年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最严”新环保法的出台意味着政府和公众对于环境污染的“零容忍”。63.14%的受访者选择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探索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培育加快了绿色发展新动能,开辟了实现绿色惠民新路径。

调查中还有60.61%的受访者选择“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14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全国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以及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区域县市的15-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退下来,还林还草。据有关报道,2014-2016年国家共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3010万亩,其中还林2758万亩。截至目前,2016年度退耕还林任务已实现造林1252.7万亩,占计划任务的93.5%,完成进度高于2015年同期。2017年中央共下达退耕还林还草各项资金254.9亿元,安排14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7年度退耕还林还草任务1230万亩,并完善了退耕还林政策措施。

此外,58.40%的受访者选择了“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就在今年,为防控冬季污染, 9月起,环保部对此前开展的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强化督查迎来“升级版”,首次对秋冬季,也就是今年十月到明年三月的大气污染治理目标进行了量化,要求重污染发生天数比例和PM2.5平均浓度均要下降15% 。44.91%的受访者选择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国家公园体制,其理念就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依据发达国家建设国家公园的经验,这一体制可以弥补我国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法律空白。还有39.58%的受访者选择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19.34%的受访者选择了“参与一系列国际环境治理行动”。

生态环境治理理念日渐完善,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给公众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当问及“十八大以来,哪些生态环境治理理念让您印象深刻”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给公众的印象最深(62.80%)。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还有60.80%的受访者表示对“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印象深刻,55.68%的受访者对“‘美丽中国’建设”印象深刻。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次调查显示,45.10%的受访者对这一科学论断印象深刻。此外,还有28.23%的受访者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印象深刻,12.72%的受访者对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印象深刻。

图像 16

针对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中“优、节、保、建”四大战略目标完成,近七成公众表示满意

当问及“十八大以来,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的完成情况,您如何评价”时,63.92%的受访者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这一目标完成表示满意。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使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陆海空间开发强度、城市空间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64.44%的受访者对“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这一目标实施表示满意。节约资源是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之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作出了具体部署。64.37%的受访者对“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这一目标实施表示满意。十八大以来,国家在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全面推进污染防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采取积极举措,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64.82%的受访者对“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一目标实施表示满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从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完善经济政策、推行市场化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等十个方面,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未来中国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公众更期待能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中,近七成受访者认为应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中国已经走进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也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心愿。问及“未来,您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有哪些期待?”时,选择“进行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活动”(67.29%)、“拓宽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渠道”(66.13%)、“完善生态治理的法律体系与制度体系”(64.37%)、“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健全”(63.9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高效使用”(61.71%)、“更加重视生态领域的公平正义”(60.16%)、“加大生态环保领域的财政投入”(50.75%)的受访者超过半数。这一结果表明公众重视自身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程度,尤其是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活动来提高生态文明意识,这更加体现了公民对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视。未来,我们应牢固确立公民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公民的参与能力、建立和健全公众参与的各项制度、加强对公民的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

中国未来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值得期待,超六成公众认为中国应承担责任和付诸行动(65.61%)。生态环境治理不只关系一国利益,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国在促进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国际合作,这也是未来中国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公众对此有很多期待和建议。调查显示,问及“未来,对于我国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开展的国际合作,您有哪些期待?”时,受访者选择最多的三个选项分别为“承担国际责任,参与国际环境治理行动”(65.61%)、“促进国家间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63.85%)、“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履行国际公约义务”(62.62%)。此外,选择“推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56.33%)、“增进同非政府组织的联系与合作”(55.09%)、“推动建立环保国际合作基地和平台”(52.89%)的受访者也都超过了半数。可见,未来中国需要顺应民意、集中民智,在推动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事业中来,在此基础上与各国人民一道共建美好家园。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吴 言(见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公众   生态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