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尊重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华文化追求和平、和谐,建设大同世界的理想,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和诉求,是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文明与文化要互鉴共进,通过文明和文化的交流增进共识,推动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文明 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理想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际社会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其中通过加强文明和文化的交流、增进共识是特别重要的方面。
尊重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
正如习近平所说,“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幅不同文明和文化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创造文明、创新文明的历史。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融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习近平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交流,是基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客观认识。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不同国家的民众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文明。在历史上,有璀璨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玛雅文明等,这些文明各具特色,其优秀的文化遗产仍然影响着后人。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上的民族与宗教冲突多了起来,有人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冲突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理论。但通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当今世界冲突中的文明与文化冲突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是利益的冲突。当今世界的冲突热点,如伊核问题、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问题等,核心问题还是利益之争,其中反抗美国等西方强权和威胁的因素占很大比重。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过来的,世界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变得日益多样化。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和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需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不能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不同,就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已经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习近平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反映了中华文化追求和平、和谐,建设大同世界的理想。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沿续时间最久的文明,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中华文明不仅保留了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众多民族的文化精华,也吸收了许多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面对当今世界民族与宗教冲突频发的态势,作为在世界有影响的大国,国际社会希望听到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指出,“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这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和诉求,是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文明与文化要互鉴共进
2017年9月3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强调:“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虽然全球范围内冲突和贫困尚未根除,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愈发强劲。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不再符合时代逻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各国人民共同呼声。”实际上习近平在以往的讲话中也多次阐明了这一观点,其核心要义在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明与文化仍是多样的,文明与文化的互鉴共进是合作共赢的重要体现。
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特色、长处和优点。习近平强调,“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国家和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习近平强调,“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无须讳言,当今世界上存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有些国家利用自己文化上的强势强迫其他国家接受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对其他文明和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但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也就是说,学习和借鉴的主动权应该掌握在本国人民自己的手中,而不能由外部强加。
通过文明和文化的交流来增进共识
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与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与文化。如在古丝绸之路延续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的是各类文明的交汇交融,未发生过文化战争和文明的冲突,这一历史传统应该在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延续。事实表明,文化交流可以为化解经济、宗教、政治的纠纷和误解,提供宽松和平的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动各国文化交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了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互了解,增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共识,2016年9月20—21日在甘肃敦煌举行了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习近平向大会发了贺信,提出了“互鉴共进”这个重要命题,指明了各个国家和民族都要看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行深层次的人文交流合作,借助“一带一路”这个平台应对全球的挑战和危机,实现共同发展,形成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我们相信,通过人文交流和文化交往,在沿路各国民众中形成相互欣赏、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的氛围,能为丝绸之路建设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通过的《敦煌宣言》强调,文化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促进了解、增进友谊的基础。
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大目标出发,习近平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把加强各个国家与民族的文明与文化的交流作为重要手段。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努力推动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使人们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达成共同推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共识,推动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大范围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17年9月4日。
责编/温祖俊 樊保玲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