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基层理论宣传如何更接地气

核心提示: 当前,我国基层理论宣传面临着受众主体认知程度低、宣传手段缺乏清晰的层次性等现实困境。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基层理论“精准化”宣传队伍,使宣传的知识内容与基层的需求相吻合,通过创新宣传渠道和方式来完善基层理论宣传工作。

【摘要】当前,我国基层理论宣传面临着受众主体认知程度低、宣传手段缺乏清晰的层次性等现实困境。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基层理论“精准化”宣传队伍,使宣传的知识内容与基层的需求相吻合,通过创新宣传渠道和方式来完善基层理论宣传工作。

【关键词】基层理论宣传  创新  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D261.5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基层理论宣传面临多样中求主导、多变中求主动的现实挑战,也迎来了实践与理论良性互动的历史机遇。对于从事研究基层理论宣传工作的工作者来说,如何使宣传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更加打动群众,同时促使其成为一股既可以推动实践又能够促进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将是一项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基层理论宣传

采用宣传普及的方法手段,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被广泛了解吸收,将“科学理论”转变为“群众手中的武器”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基层理论宣讲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到人民群众中的所有基层和个人中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目的所在。在当代中国,由于农民在基层人口中占大多数,这使得农村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然而我国仍存在着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不足、理论宣传方式单一等现象,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出现“空化”“虚化”等现实困境。

著名现代化问题专家英格尔斯在其所著的《人的现代化》中提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那么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因此,基层理论宣传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是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在现代化进程中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国家尊严和荣耀、凝聚新的共识都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基层理论宣传的问题与难点

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基层理论宣传工作无论从受众主体还是宣传主体来讲都面临一些问题和难点,主要表现在:受众主体对马克思主义认知性较差。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对其发展和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把其内化为我国的治国理论和方针政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作为受众主体的农民不只是一个单纯被动的理论接受群体,理论宣传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当前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步,从受众主体来讲,主要是因为我国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知识掌握程度较低。

宣传主体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障碍性因素。一是传统的单一宣传方式效果不佳。面对来自互联网的挑战,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不及以往。凭借一张报纸、一次群众性宣讲、一期新闻联播以及一次党支部会的宣传方式在新媒介的大环境下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然而单向灌输多、双向互动少的“我讲你听”依然是一些基层理论宣传的主要方式,并且由于一些宣讲人知识的片面与局限,使得互动有时也会出现冷场现象。

二是宣传手段缺乏清晰的层次性,对“基层”二字的理解和研究以及群众心理的分析较浅。虽然我国的理论创新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但如果理论宣传无法走进基层、走进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就无法真正走进群众的头脑里、信仰中,那理论宣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由于对基层 群众需求研究的缺乏,使得基层理论宣传工作在思想认识共同点和利益关系交汇点上依然存在着错位的现象,导致一些空泛的理论无法被接受,难以落地,最终也无法达成一致共识。

三是宣传内容还是以文件宣讲为主,更多地停留在浅显的政治层面,没有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权利和情感之中。实际工作中,发扬以人为本精神、真正顾及人的情感与需求、深入人心的宣传才是真正的意识形态宣传。党的理论宣传是需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来共同配合完成的,如果仅仅以政治内容的教化为手段以及用单一枯燥无味的宣传话语等缺乏人文精神和情感交流的形式来进行宣传,肯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创新基层理论宣传工作的路径探索

首先,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基层理论“精准化”宣传队伍。人是基层理论宣传工作的根本,因此,进一步提高基层理论宣传水平的关键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基层理论“精准化”宣传队伍。当前基层理论宣传主体力量主要是乡镇党政机关干部和宣传干事,在宣讲过程中理论性较强,概念化的东西较多,比较机械枯燥,听众难以入耳入心。应针对不同的宣传内容和宣传目的,建立多层面的理论宣讲人才库,确保队伍层次化和多样化,不仅需要加大从国家机关、党校、高校以及企事业单位中选拔培养政经文法农技等各个领域专业人士的力度,同时也要汇总集中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作为宣讲员,才能够满足基层群众的根本需求。

其次,需要使宣传的知识内容与基层的需求相吻合。宣讲内容不仅要关注民生,而且要满足需求,要以普通人民群众为对象。其一,可以在基层群众中大力宣传新农村合作医疗、农业税减免、种粮补贴、就业再就业、家电下乡以及社保等国家各项改善民生、利农惠民的政策,用来自民族群众身边的一些生动具体的事例在民族地区进行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这样可以让广大的民族群众真正感受到实惠,进而提升对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认同感。其二,本着“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的原则,采用易于群众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同时结合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宣传理论、普及马克思主义,实现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接受和拥护。特别是要在宣传的构思技巧、语言艺术上下功夫,宣讲语言应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用百姓语言,道百姓心声,从理论上、技巧上、感染力上全面提升宣传水平和效果。

再次,创新宣传方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可以增强基层理论的宣传效果。伟大的思想家列宁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党的理论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针对宣传内容采用“菜单式”的宣传方式,逐步采用小品表演、相声表演、歌舞表演等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讲故事、析案例,把道理说清楚,把难点讲透彻,避免空洞说教和“干扁涩”的宣讲语言,使理论宣传更有魅力,更接地气,将感人故事、鲜活人物融入到党的创新理论中,“配餐”与“点菜”相结合,互动与交流相辉映,让基层群众对高深的理论能够听得进、听得懂、用得上,引起群众的共鸣,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最后,创新宣传渠道。相关调查显示,对传播媒介的选择和接受也会随着群众的年龄、身份、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针对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年龄较大的普通群众,除了利用好报纸刊物、黑板报、村广播、宣传标语、村务公开栏等宣传教育载体的同时,也应该利用电影、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多做工作;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年龄较小的新生代农民来说,则要选择相对流行、时尚的宣传媒介,宣传主体要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充分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可以将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政策的解读发到农村的相关网页和每个村民的手机上,同时定期举办理论知识竞赛等活动,推动新生代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学习和理解。在基层理论宣传和传播手段上实现大胆创新、大胆突破,提高传播实效,是每一个基层理论宣传者和传播者肩负的时代使命。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①[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责编/宋睿宸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妍卓]
标签: 接地   基层   理论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