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以辩证思维引领精准扶贫

核心提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辩证思维的运用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原则。在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攻坚期,我们应该利用辩证思维来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多出奇招、多出妙招,科学地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勠力同心、协作攻坚。

【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辩证思维的运用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原则。在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攻坚期,我们应该利用辩证思维来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多出奇招、多出妙招,科学地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勠力同心、协作攻坚。

【关键词】辩证思维  精准扶贫  全局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大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尽量避免“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现象出现。利用辩证思维来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联系和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学会运用矛盾运动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精准扶贫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进行精准扶贫工作时,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扶贫工作的形式,否则可能不但达不到扶贫目的,还会给扶贫对象带来新的困难。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出台扶贫项目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地开展扶贫工作。此类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部分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辩证思维,看不到脱贫攻坚工作的异常艰巨性、复杂性,习惯于用寻常思维进行简单化处理,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各地区在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利用动态的思维来处理问题,不但要看到目前那些特别突出、特别紧急的难题,还要把眼光放长远,加大力度去攻克那些长远的、根本性的困难。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区的领导干部只看到了部分贫困户存在缺少住房的问题,却未能想到安置好住处后贫困户的生计问题。在进行精准扶贫工作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搞清贫困实际,掌握贫困实情。

精准扶贫是在我国发展进入群众诉求增多、社会矛盾多发的新阶段下提出的,情况非常复杂、困难特别巨大、任务十分繁重,只有坚持从贫困人口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书本、从主观想象、从长官意志出发,才能脚踏实地制定政策、因地制宜出台方案。扶贫必先识贫,只有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贫困原因都搞得一清二楚,才能扶真贫、真扶贫。精准扶贫实质上是基于客观规律的科学扶贫。只有采取精准扶贫,尊重扶贫工作的客观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扶贫效果,才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精准扶贫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曾提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在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哪些对象是需要重点扶贫的,做到摸清底、把好脉,否则在进行扶贫工作的时候就不能抓住重点,达不到精准的目的,在制定扶贫措施的时候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研究精准扶贫问题、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要多到那些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查研究。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愁的问题,更要主动调查研究,真正做到听到实话、获得实情、收到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其扶贫思想时重点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记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我们在确定哪些是贫困户的时候要做到讲求实际,不出现偏差,要做到公正,不可偏私。这样才能将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打赢这场艰苦的扶贫战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分批分类扶贫的思想观点,正是从实际出发的最好体现。首先,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就是对于那些具备硬件条件的群体,要加强技术培训和业务水平的提升,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其次,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这主要是对于那些居住环境比较差、缺乏环境资源的一批人,开展居住地搬迁的政策,将这一群体搬迁到那些居住环境和资源相对比较好的地方,同时还要持续地开展扶贫帮难的工作,一直进行到这些人最终摆脱贫困为止。再次,利用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即对于那些有非常大医疗压力的群体,要解决其就医困难,防止因为疾病导致的贫穷,同时也要避免一些人因为疾病而重新成为贫困人口,白白浪费了精准扶贫工作的人力物力。最后,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主要是对于那些劳动能力低下或者不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果断通过低保等民政救助的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条件。

精准扶贫应当勠力同心、协作攻坚

要实现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相统一。物质帮扶是一种通过提供物质产品解决现实困难的形式,而精神帮扶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扶贫帮助。毛泽东同志在其所写的《矛盾论》中提出:“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变化的首要依据是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俗话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央视新闻联播报道过的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工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关于内因起决定性作用的案例。该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民众的思想观念与外部世界的发展严重脱节。如果不从根本上找到症结,唤起贫困民众的精气神,光靠政府单方面的扶持,是无法改变这一地区贫穷落后局面的。如果能让贫困群众保持昂扬进取、不懈奋斗的精神状态,那么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中,既要关注内因,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扶贫先要从扶贫对象,也就是哲学角度的内因出发,要把那些相对贫困的人群的精神状态提上来,然后才能够从外部条件采取对应的措施。有些地区贫困的原因是地处偏僻,交通非常不方便,导致这些地区往往拥有非常好的旅游资源却不能被很好地利用,居民无法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此时,我们要创造良好条件,发挥外因的促进作用。只有做到两者兼顾,才能使那些真正贫困的人摆脱贫困局面,实现共同富裕。

精准扶贫应当树立全局观念

我们在看到精准扶贫取得的一系列丰硕果实的时候,也应该看到当前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在扶贫措施的制定上仍有不足之处,一些扶贫工作都是粗放型的,没有形成精准的模式。有些扶贫工作变成人情扶贫和关系扶贫,一些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从浅表层次上来看,是工作方式上出现了问题,而本质上是扶贫理念出现了偏差。思考和推进精准扶贫,应该自觉坚持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即从全方位考虑问题,考虑事物之间的联系,尽量做到不片面化;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全面分析贫困问题,进而解决贫困问题。

精准扶贫要求我们拿出务实的态度,不能粗放式地、笼统地处理问题,要做到精细和具体。从小的问题上入手,要有水滴石穿的信念,不能只喊空洞的口号,否则,不但不能对问题的解决起到推动作用,还会破坏我们党求真务实的形象。特别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矛盾重重、问题交织的情况下,更应该保持精准的原则,工作更应该有针对性。

精准扶贫是一个长期工程,不能冒进,不能粗心,需要处理好“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之间的关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辩证思维的运用,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原则。在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攻坚期,问题重重,矛盾错综复杂,我们应该利用辩证思维来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多出奇招、多出妙招,科学的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以辩证的态度分析问题。在制定方针政策的时候,要有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态度,在联系中谋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多打基础、多创新,不做焚林而猎、竭泽而渔的事。我们要将精准扶贫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分别为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②宋海:《关于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认识》,《全球化》,2016年第10期。

责编/温祖俊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妍卓]
标签: 辩证   扶贫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