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蓬勃兴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数十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推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落地的重要力量。但我们也注意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面对“从出生到长大,一直在找钱”等一道道难关,成功仍是小概率事件。对我国初创企业的相关调查显示,创业5年的公司成活率不足7%。
那么,在“双创”的时代浪潮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拥有更多成功的可能、更大发展的空间?从企业主观来说,要用足用好“双创”红利;从客观环境来说,“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可谓良方。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创”红利主要表现在增加了机会、减少了风险。随着“双创”发展,政策环境、平台服务、融资担保等环境不断优化,有利于企业及时把握商业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接受度低而引起的风险、资金持续投入产生的财务风险和政策规制引发的制度风险。在“双创”生态下,企业内部与其他领域资源的集聚与共享有了更大空间,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注重顾客和竞争者等外部信息在组织范围内的传播和扩散,开发、组织和联合所需的创业资源,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创新方案。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功增加保障。就创新而言,大中小企业各有所长,大企业的强项在于资金实力雄厚、研发力量强大,中小企业的优势则是经营机制活、市场反应快。在今天的创新合作中,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是双向的、平等的,许多中小企业依托互联网等信息平台,为大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管理等全产业链支持,形成了嵌合式、融通创新合作的新模式。
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着力于“培育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一方面,出台有利于融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通过财税扶持等激励性政策措施,激发大企业主动对接中小企业、集聚创新力量的动力,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同频共振、各展所长的创新生态圈。另一方面,政府应着力引导行业协会、组织等,搭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对话、合作、共享的平台,提供政策咨询、人才培训、项目落地、供需对接、资金扶持等全方位的服务。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及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降低融资成本、结构性减税等政策的激励力度仍待加大。
有国外媒体评论:“中国曾被认为是‘全球工厂’,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公司凭借硬件和软件等领域的创新,开始挑战全球的行业领先者,并引领电信、移动设备和在线服务等行业新趋。”无论是挑战全球行业领先者,还是引领行业新趋势,“双创”的中国需要华为、腾讯等大企业成为“冠军”,也需要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隐形冠军”——虽不广为人知,但在客户眼里、在创新链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者:王丽平,系天津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