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三层内涵

核心提示: 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可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策略三层次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由大变强的关键节点,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仍是中国最大的现实;应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多点突破,全面开花,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党的十九大把脉定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谋篇布局。在该讲话中,习总书记全面概括了过去五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辉煌成就,阐述了未来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发展的整体思路和理论框架,提出了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对统一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认识意义深远。在笔者看来,讲话可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解读。

在发展道路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长期以来,海外一直有某些敌对势力或出于所谓的信仰,或出于本国及个人私利,带着有色眼镜和冷战思维看待中国,常会利用各种机会对中国进行政治“忽悠”和文化渗透,对中国体制和发展模式指指点点、说东道西,甚至假民主、自由之名,行赤裸裸的国家或个人私利之实。

平心而论,西式民主政治确有某些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中国党和政府从来都有包容和借鉴它们的胸怀。但西式民主政治有真、假、优、劣之辨,只有优质民主才值得借鉴,但其实行条件相当苛刻,对一国国情的同质性和国民的经济、文化水平要求甚高,且其解决的主要是“分蛋糕”而非“做蛋糕”问题。经济起飞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这些条件,西方民主模式很难适应幅员辽阔、人口超多、社会分化严峻、国情超级复杂的发展中大国。

由此可见,中国不能轻信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政治“忽悠”,盲目照搬西方制度和文化,走改弦易辙的“邪路”;也不能重回封闭保守、“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老路”。中国必须始终不渝、与时俱进地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便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恒久的发展旋律和最大的政治!

从这个角度看,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十分到位的,全党同志应该像习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宣誓的那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鞋子穿在自己的脚上,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才最清楚。”尽管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从来就不平坦、未来也决不会一帆风顺,尽管中国制度和模式依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亟需完善的地方,但是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至少业已证明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务实的、明智的,中国现行体制是适合基本国情的。罔顾事实,一味地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与中国体制、中国模式之间的关联性,熟视无睹,甚至不屑一顾,多少都有那么一点“务虚而不务实”,甚至是“别有用心”!

总之,以“四个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基于全党、全国人民近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而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依然要坚定不移地高举这面伟大的旗帜,“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在发展阶段上,明确指出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节点

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在指明中国“向哪儿走”——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中国“身在何方”——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由“大”变“强”的关键节点。虽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梦依然“征途漫漫”。

在“7.26”重要讲话中,习总书记全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的改革成就——推动了许许多多过去想改而不敢改的改革,使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但讲成绩的目的不是为了摆功、说苦,而是为了让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信念,对中国道路和 “中国梦”充满信心。

常言道:“成绩永远属于过去”。面对十八大以来的成就,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都应“自信但不自满”。基于此,在“7.26”重要讲话中,习总书记在历数改革成就之余,不忘郑重地提醒大家,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未来的发展道路仍将充满着复杂性和艰巨性。就内部形势而言,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期,各种深层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发展环境变化巨大。简单容易抑或皆大欢喜的改革早已完成,“剩下的几乎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进一步推进改革,时刻面临着“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的艰困局面。各种艰难险阻正时刻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智慧、勇气和信念。

就外部形势而言,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严峻,新的大国崛起必然会受到守成大国的刁难和阻挠。如何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群狼环视的国际环境下把握和平发展的机会,凝心聚力谋发展,同样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智慧、勇气与担当。

总之,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就是中国最大的现实,认识到中国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就是最大的清醒。

在发展策略上,强调要加强并完善党的领导及意识形态工作,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点突破,全面开花,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情异常复杂,不仅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而且民族、阶层、地区之间差异巨大,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如果缺乏强大的领导力量,中国将会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混乱。从实际国情出发,中国必须坚持并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是“党要管党”,是党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能够肩负起带领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神圣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狠抓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正风肃纪,敢管善治,使管党治党由“宽、松、软”转变为“严、紧、硬”。同时,不断加大治庸、治懒的力度,努力整治“为官不为”现象,使党风、政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放眼全局,肃贪、治庸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面从严治党只能“永远在路上”。

其次,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加强并完善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务求伦理之觉悟,才是最后之觉悟。”意识形态工作对任何政党而言都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一切政党的政治命运均取决于民心之向背。只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成败的关键不在居高临下,而在设身处地;不在板着面孔教训人,而在春风化雨般地浸润人心。

全党同志既要牢牢坚守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把握主导权,发挥影响力,更要摒弃八股文风和生硬说教,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学会以人民喜闻乐道的方式向人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其真正走入百姓的心灵。只有心灵上的觉悟,才能真正激发人民干事业的激情和动力,才能让人民发自内心地认同“四个自信”,让意识形态工作真正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强大作用。

【作者简介】谢宝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主要著作有《当代中国政府体制论略》《居住证积分制:户籍制度改革的又一个补丁?》(论文)、《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香港保障房政策的运行机制评析》(论文)等。

[责任编辑:孙易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