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全球经济 > 正文

变化的世界需要进取的中国

——瑞士各界看好中国发展前景

在瑞士,处处能够感受到来自遥远的东方大国——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中国制造”,到每年都增长的中国游客数量;从在各个国际组织中日趋活跃、数量不断上升、职位逐渐提升的中国雇员,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年初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和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围绕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的中国主张。总之,现在在瑞士,学中文时髦,谈中国必不可少。

1.中国青年有无穷的进取动力

中瑞相距虽然遥远,但两国商业往来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20世纪50年代中期,瑞士的银行成为首批与中资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的西方银行。瑞士还是首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商业协议的国家之一。2007年,瑞士正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2013年5月,中国与瑞士同意签署全面自由贸易协定,使瑞士成为欧洲除冰岛外首个成功与中国签署自贸协议的国家。

两名儿童在苏黎世的中国园内玩耍。照片为新华社发

1982年,中瑞合资迅达电梯有限公司是中国批准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工业企业。曾长期为这家企业服务、并曾在该公司中国分部任职的菲利普·莫纳先生说,中国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

莫纳曾任日内瓦-伯尔尼经济署署长,现在为多家中国企业进军瑞士提供咨询。他于1992年对中国进行了第一次访问,1995年还在中国工作了一年。他说,那个时候,即使一个像北京这样的中国大型城市,也很少有汽车,几乎没有人会说英语,而且即使与“会说英语的中国人”沟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莫纳当时是一家拥有6000名员工的中外合资企业的外方管理者,但“很难知道该公司正在发生什么”。他说,那时西方人的普遍印象是,中国的进步将会非常缓慢,而且中国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高。

6月22日,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中国提出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这是人权理事会历史上第一次就发展问题通过决议。照片为新华社发

莫纳对中国的印象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后来平均每年要去中国旅行两次,对过去25年来中国取得的进展感到十分惊讶: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非常快。“我记得当年从上海到苏州的汽车旅行,在一条混乱的路上花了我们一整天的时间。现在,高速公路只需要不到一个小时。”

其次,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工业效率大大提高。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的产品还很难在国际上找到销路,但现在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再次,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已经变得非常国际化,英语等外语的总体水平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平均来看,中国年轻人比日本年轻人英语说得更好。

最后,在很多方面,中国年轻人的生活与父辈的生活已完全不同。20多年来,新成立的私人公司数量惊人,西方已经看到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技术创新巨头所取得的国际成就。相比之下,在过去25年里,西欧并没有太大变化。“在这个意义上,我父母的生活与我的生活几乎毫无二致”。

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期间,包括马云在内的诸多中国企业家也在瑞士达沃斯亮相,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照片为新华社发

莫纳真诚地对记者说:“我对中国的未来非常乐观!”他之所以持这种乐观态度,根本原因是中国青年有无穷的进取动力和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在欧洲,许多人总是靠“吃国家”“吃福利”过活。换句话说,他们期待着免费教育、免费保健服务和慷慨的失业救济金,而毫无工作的动力。在中国则正相反,年轻人更多的是依赖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去取得与此相对应的回报。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中国经济   瑞士   达沃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