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智库 > 研究报告 > 正文

调查报告:地方干部怎样思考治理问题(2)

发现三:政策的执行是推进治理现代化中的难点环节,受访干部普遍对现阶段的共识培养和顶层设计环节表示肯定

实现治理现代化需要通过一系列系统性的、相互关联的手段逐步推进。因此,了解地方干部眼中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难点环节,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着力点。

此次调查中,有63.91%的受访地方干部表示“缺乏政策执行保障机制”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难点所在。在中央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后,如何贯彻落实这些重大决策,并在重要领域中取得决定性成果,不仅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难点环节,也是我国改革过程中备受关注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稳抓落实,指出“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将政策观念有效转化为执行力,从而实现政策目标,需要监督、宣传、协调等一系列的行动实施。此外,政策执行还面临着执行主体的能力素质高低不同引起与目标效果的偏差。如何从制度、监督、责任划分、评估体系、干部的培养任用等不同方面,对中央制定的政策作出有效响应是在推进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建立有效政策保障机制的重点。

图像 4

此外,“地方政府治理理念淡薄”“各级地方领导思想固化”,以及“法治建设不完善”三个选项,也是得分较高的治理现代化推进难点环节,三者占比分别为44.38%、44.38%、42.60%。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有坚定的思想基础,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治理政策的传达者和执行者,首先应具有正确的治理理念,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遵循,要做到求真务实、知行合一,做到地方治理与国家现代化相互衔接、协调推进。不仅是地方政府要保证正确的治理理念,各级地方领导干部也要顺应发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当前,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还存在部分领导干部思想固化、对国家治理体系认识不到位、不与时俱进等情况。一些地区还存在“官本位思想盛行”的问题,少数地方领导干部因为掌握行政权力而将自己看作人民群众的主人,将党和人民赋予的行政权力当作自己的私人物品。有专家指出,地方领导干部思想的固化还表现在缺乏对社会的服务意识、缺乏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将权力看作自己自上而下的控制工具,将群众、社会组织等主体看作被管理者。为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还应更重视地方政府治理理念的培养、促进领导干部思想观念的及时更新。

调查结果显示,“缺乏有效的政策传达机制”“顶层设计有待加强”“各级主体缺乏共识”是推进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困难选择比例相对较少的三个方面,分别有32.54%、29.59%、27.81%的受访干部选择了这三个选项。专家指出,做顶层设计应从国家的长治久安、从稳定发展的顶层和最高利益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不受思想条框。同时要紧抓重大问题,抓长期影响社会和谐的难题,抓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问题,并将之与基层实践探索相结合,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需求。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结合我国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现阶段发展状况而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适应了我国国情需要、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且符合了各界共同利益。

发现四:在治理理念转型的过程中,缺乏对基层的深入了解和忽视当地的客观实际是主要存在的问题

在针对“传统治理理念转型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做出的调查中,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缺乏对基层的深入了解”,共有77.51%的受访者选择此选项。排在第二位的是“忽视当地的客观实际”,有55.62%的受访干部选择此选项。深入对基层的了解是指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客观真实情况,也是实现民主、科学决策的重要方法。另外,推进治理理念转型要求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转变管理作风,为治理现代化打好群众基础。深入基层、正确了解当地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贯彻党实事求是核心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地方领导干部通过对客观实际情况的了解,由表及里,把握当地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需求。在治理理念转型的过程中,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既符合新的治理理念,又贴近当地民生等实际。同时,地方领导干部只有加强对基层的深入了解,尊重当地的实际发展事实,才能体现出治理新理念的时代性、规律性、创新性,进而创造性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

本次调查中,选择“固有观念深化”“缺乏对政策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缺乏合理的过渡政策”的受访干部分别有43.20%、42.60%、40.24%。政策和策略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策和策略的关键在于落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学习理解上,要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正确理解和落实政策需要把握政策的本质和规律,了解其所追求的整体目标,同时将系统性的政策划分为一系列相关的组成部分,根据整体目标进行调节和行动。此外,还要正确把握政策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专家指出,政策都具有普遍约束力,这是政策统一性的表现,还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推进新治理理念的同时看到各地发展情况的千差万别和不平衡,要加强对政策的环境分析,必须防止简单的政策“一刀切”问题的出现。在治理理念的转换过程中,还要把握好整体的渐进性,遵循新老理念交替间的连接,做到政策落实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掌握好政策出台的时机、节奏和力度。

图像 5

发现五: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不仅是合格干部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受访干部的第一选择

对于“推进治理现代化中领导干部最应具有的品质”这一问题,我们采用选择排序的方法,请受访干部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对选项进行排序。调查结果显示,选项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为民服务”“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信念坚定”,以及“勤政务实”,其中“为民服务”排在受访干部认为最应具有的品质的第一位,转换为5分制后得分为4.16,其他几项得分分别为3.72、3.46、3.45、3.19。

图像 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短短20字刻画出了好干部的标准,指明了新时期干部的新标准。这20字的五条标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领导干部的根本使命。是否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不仅是衡量领导干部的标杆,也影响着人民群众心中党的领导的权威性。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标,保持党政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心在人民,利归天下”。敢于担当,要求干部把责任扛在肩上,权力与职责向来都是相依相随的,干部对人民群众的领导本身就是其职责的体现。领导干部的担当还体现在勇于坚持原则,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也不做违背原则的事;直面问题和矛盾,着力克难攻坚,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清正廉洁是我们党对干部的基本要求,做到清正廉洁的关键就是要慎用权力、敬畏权力。认清权力的本质,只能为谋取公众利益而用权。在各级地方,领导干部是否为群众支持和认同,往往取决于其是否恪守清廉,是否滥用权力、擅用权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干部,要以坚定信念为首要前提。理想信念是我们党的精神气质,决定了党的生命长度和厚度,它的力量是无形且巨大的。要把信念坚定作为衡量好干部的第一标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科学领导,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为最高目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期合格的干部还要把勤政务实作为一贯的工作作风。现如今社会发展日趋复杂、改革任务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推进等等,无一不要求领导干部真正做到高效、务实、勤政、肯干。好的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在工作中做到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还要做到工作中有所作为,做出经得起人民群众和实践检验的实绩,真正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执笔:李 懿】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调查报告   干部   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