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党建论坛 > 正文

不断破解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时代课题

作者:复旦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孙晓雷

【核心观点】面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变化和新问题,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和方式,有效整合资源与经验,立足工作实际和学生党员需求,切实把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做好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产生新变化、新要求、新挑战。因此,切实改进和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成为未来一个阶段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核心要义。

高校学生党建的新变化新要求

全面从严治党在高校党建阵地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党员发展关口日趋严格,从重“量”到求“质”转变。自2014年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提出“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以来,党员发展标准日益严格,流程不断规范。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一章第一条明确规定申请入党的最低年龄为十八周岁,近三年来新生群体中逐渐没有了学生党员;另一方面,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高校发展学生党员时坚持政治上不降格以求、程序上不随意裁减、纪律上不姑息迁就,学生党员和学生支部数量明显减少。

近年来,在信息生产巨量化、内容碎片化、传播迅捷化的时代特征下,超越地域、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冲突随之而来。高校作为多元文化融汇交锋的重要阵地,当前师生群体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判断标准日趋多元,这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为了有效弥补第一课堂知识传授的单一化,以“实践育人”为核心的第二课堂的作用愈发凸显,学校积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用调研、考察、公益、志愿服务等方式检验补充课堂知识。比如,近年来高校赴海外交流的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导致流动学生党员的数量迅速增加。以复旦大学为例,注册在籍的本科生社团有224个,2017届本科毕业生中有超过63.6%的学生参加过国际交流项目。第二课堂和海外交流学生党员群体成为学生党建亟需开辟、建设和巩固的新阵地。如何强化实践育人手段,如何发挥网络和新兴即时通讯工具的优势,“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的要求,加强对海外交流学生党员的管理,已成为摆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前的时代课题和重要任务。

因时而进需下一番“绣花”功夫

面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变化和新问题,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和方式,有效整合资源与经验,立足工作实际和学生党员需求,切实把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做好。

一是要前移党员教育关口,着力扩大党员蓄水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落实到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去。”党员教育和党员发展是党员队伍管理的基础工作,科学发展党员,发展关口必须把好。通过“新生党课”、“第一堂思政课”以及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在新生群体中开展党史党情教育,普及国情社情、形势政策、大政方针,培养新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新生自觉主动向党组织靠拢。

二是要抓牢网络党建阵地,主动掌握党建工作话语权。一方面要不断推进网上党课建设,扩大党课覆盖面,深化党课有效度,让更多的学生党员更方便、更快捷、更灵活、更高效地听党课、学党课。另一方面要积极建设党建新媒体平台,如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实现学生党建信息推送常态化,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展示度、存在感与影响力。此外,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加强学生理论社团建设,引导学生自觉发声,传播正能量,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三是要聚焦党建新需求,强化实践育人和海外交流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高校应充分整合资源,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与地方共建等形式,开辟和建设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多种形式的党员社会实践项目,为学生党员走入社会基层、认识国计民生、了解时政热点创造有利条件。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特点并不困难,关键是要有的放矢地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这就需要高校党建工作者既要有宏观视野又要有精细手段,下一番“绣花”功夫。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