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全球减贫治理的中国智慧

核心提示: 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出来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其中,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中国为全球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全球减贫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要】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出来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其中,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中国为全球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全球减贫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全球减贫治理  精准扶贫  中国智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贫困是人类的大敌,它降低人们的心智容量,削弱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控制力,让人变得短视,并容易作出错误决策;贫困加剧“穷人心态”,增加不安分的因子,容易产生仇富心态,使人心变得邪恶,自暴自弃和报复社会的行为增加,扰乱社会,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贫困意味着物质贫乏,使人受到饥饿、疾病的威胁,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挑战,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基于此,2000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上,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世界各国领导人就消除贫穷和饥饿等提出了一个“千年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在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全球贫困人口减少到7亿左右。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推进精准扶贫,为全球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了中国的贡献,为全球减贫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扶贫减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经过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中国扶贫减贫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首先,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解决了几亿贫困人口的温饱。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三分之二,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直到1978年,中国仍有2.5亿农村人口处于未得温饱的贫困状态,占农村总人口的30.7%。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使贫困地区几亿人口解决了温饱,大大降低了农村贫困发生率,改变了贫困地区缺水少电、缺医少药的局面。贫困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中国现行扶贫标准衡量,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73.5%,下降到2014年的7.2%。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60%以上,2002年下降到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下降到4.2%。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35万人,2020年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

其次,为世界千年发展目标实现作出巨大贡献。2015年10月17日是第2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联合国发布的《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已从1990年的19亿降至2015年8.36亿,其中中国的贡献率超过70%,参考国际标准,中国共减少6.6亿贫困人口,同期全球贫困人口减少7.26亿,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成就93.3%来自中国。外媒评论称,“全球在消除极端贫困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归功于中国”。中国扶贫减贫工作的成功,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成为首个提前实现减贫领域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最后,中国减贫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扶贫开发规模之广、难度之大,在世界范围绝无仅有;取得的成果之辉煌,足以载入人类发展史册。但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尚有7亿多贫困人口,尤其是亚、非、拉等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众多的贫困人口仍然在饥饿、贫困线上挣扎。中国的减贫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扶贫减贫提供了经验,贡献了智慧。随着中国贫困人口的减少乃至全面消除贫困,中国将更多的财力和物力资源,支持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可以说,中国的扶贫减贫智慧惠及全球,为人类反贫困事业作出了中国的贡献。

中国减贫智慧:精准识别是前提,精准帮扶是关键,精准管理是保证

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出来的“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贡献给世界减贫事业的中国智慧,也是中国扶贫减贫实践的科学总结。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明确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不能用“手榴弹炸跳蚤”,“遍撒胡椒面”,而是要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中国扶贫减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第一,精准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到村到户将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完善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第二,精准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贫困居民精准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重在从“人”“钱”两个方面细化方式,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即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金量释放出来,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第三,精准管理。这是精准扶贫的保证。具体做法是:一是农户信息管理精准。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二是阳光操作管理精准。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将筛选确立扶贫对象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三是扶贫事权管理精准。省、市两级政府主要负责扶贫资金和项目监管,扶贫项目审批管理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各级都要按照自身事权推进工作。四是扶贫监管管理精准。通过扶贫信息系统的动态管理、数据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建立扶贫项目库、扶贫专家库,通过实时监控和对讲技术,使帮扶措施和帮扶项目真正有效地执行下去。五是脱贫退出管理精准。实施精准脱贫,以脱贫实效为依据,以群众认可为标准,建立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退出机制,确保贫困退出反映客观实际、经得起检验。

中国在扶贫减贫事业上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赢得了世界各国友好人士和众多媒体的赞誉。2015年9月,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在过去的25年里,中国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发挥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作用,中国帮助大约6亿人摆脱了贫困,因此,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是世界上最有经验的国家”。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责编/温祖俊  王卓怡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贾娜]
标签: 中国   智慧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