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刻意蕴

核心提示: 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动力。坚定“四个自信”,实质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一种政治要求和精神总动员。

【摘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动力。坚定“四个自信”,实质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一种政治要求和精神总动员。

【关键词】“四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如“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重要动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正是我们党提出“四个自信”的根本原因所在。

坚定“四个自信”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要求和精神总动员

只有坚持道路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科学性。道路自信,就是要坚信党领导人民开辟的道路是正确的、光明的,是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只有坚持理论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正确性。理论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只有坚持制度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制度问题关乎党的方向,关系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坚持“四个自信”,要求必须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 如果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体现的是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制度认同,那么文化自信则更具有广泛性意义。坚持和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必然会增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自信,又能使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有保障,四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坚定“四个自信”,实质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要求和精神总动员。其中,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始终坚信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党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精神动力。

“四个自信”具有基础性、精神性、根本性意义

“四个自信”具有基础性意义。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基础。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正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思想行动指南。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成绩,可以说都是由于坚持“四个自信”,是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

“四个自信”具有精神性意义。过往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解救中国的道路,是能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道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坚持“四个自信”,就能够毫无畏惧地应对一切的困难和挑战,创造出属于中华民族的奇迹,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四个自信”具有根本性意义。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和社会主义内涵的高度凝练,既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又彰显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追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起到了凝聚共识、鼓舞士气、指明方向的积极作用。

增强“四个自信”,党的领导是根本和关键

坚定“四个自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继续前进的重要保证。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并向全党提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根本要求,实际上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坚定“四个自信”规划了实践路径。

坚定“四个自信”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做理想信念的信仰者和践行者。在全社会开展“四个自信”教育活动,能够积极推动“四个自信”在全体党员干部中的重要地位,稳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强化全社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信心。

提高“四个自信”的物质基础。任何自信都不能够离开物质基础的支持,所以我们在坚持“四个自信”的时候,一定要建立全面的战略格局,这样才能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靠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明确“四个自信”的最终目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以此作为根基形成和发展的,它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与权利、维护与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价值指向,形成了强大的群众基础,凝聚了强大的群众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人民的利益需求,能够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最大范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应对前进路上的挑战。“四个自信”需要社会各界以及人民群众的认同,要为全体人民群众谋福利,就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保证人民的合法权利,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让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幸福感。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领导是根本和关键,离开党的领导,一切自信都无从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离不开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明显实效,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证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注:本文系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CSZ1503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程慕青:《论实现民族复兴与坚定文化自信》,《延边党校学报》,2017年第1期。

责编/温祖俊  刘芋艺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贾娜]
标签: 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