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这一决策布署在实施上主要包括生态治理、生态建设、生态增值的三大内涵。以修复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治理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生态治理虽在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也取得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成果和经验,但是十八大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指导下的生态治理思想,是一个基于东方系统思维、根性治理的新探索。因此,十八大以来逐步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是在秉承中国智慧、借鉴世界生态治理经验基础上,基于新理念、新思维、新战略形成的治理思想。此外,十八大以来各地生态治理实践取得的成果可以证明,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治理之路,是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之路。
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的内涵
基于东方智慧的系统治理思维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是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时引用的名言。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东方的和合共生、互利共赢的智慧,发表了《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讲话,得到了参会各国的高度认可。可以说,这是中国以东方智慧推动世界气候治理机制变革,为世界气候治理做贡献的重要开端。
生态环境实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治理。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治理大多基于西方单级化思维方式,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治理模式,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并且成本高昂。这种西方式的“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生态治理思想,无法从根上解决生态修复的问题。而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则给予系统治理与综合治理高度重视。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十八大以来围绕生态治理的一系列战略出台与实施,都是按照习近平所提出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思想而进行的。
按照习近平的治理思想,不仅要在生态治理的模式上重视系统综合性,在生态治理的国家监督管理体系上,也要强调打破部门分割进行系统综合治理。可以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的一系列生态治理思想,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就环境治理环境”的治理之道,是运用中国系统思维、标本兼治智慧的新探索。也是基于系统思维,把环境与能源危机治理纳入到绿色经济发展、绿色能源体系、绿色国土制度、绿色消费社会、绿色监管制度、绿色发展保障等系统中,通过系统整合找到最优解决方案的新实践。
从根与本上解决问题的治理思路
“物有本末,时有终始”“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古人之所以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因为儒家的治国思想是基于根与本的治国之道,按照事物演化的终始与本末规律,进行治理国家就可以事半功倍。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便充分包含了古人从根与本上解决问题的思想。
全球性的环境治理陷入一个无法根除的悖论:一方面,为了满足短期的经济增长和资本需求,刺激消费已成为工业文明时代的一种文化,高消费导致的高能耗、高污染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各国又需要耗费大量社会资源来解决这种污染。发达国家的生态治理更多集中在生产端,高度重视技术的作用,而忽视消费端治理和文化治理的作用。如果只是单纯在生产端进行治理,而不考虑消费方,则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治理之路。目前中国走的不是西方发达国家将高能耗、高污染的制造业进行转移的治理之路,而是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新能源经济、低碳经济等多种方式,把能耗和污染就地内化解决。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绿色消费生活开始,以系统辩证的思维、找准病根、从治本上着手,从根源上进行减量治理。
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走出就环境治理环境的思路,从治标转向治本,就需要找到环境治理根源。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绿色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从根上进行生态治理的重大突破。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推动生态治理,既有重拳出击进行应急治理,遏制环境进一步恶化势头的举措,同时也注重从长期发展,进行根性治理的做法。
在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的指导下,十八提出的一系列生态治理的重大举措高度重视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绿色生活方式与绿色产业等根源治理的战略对策。2015年4月25日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要“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此外还提出了基于源头治理的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以及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等要求。
长远与近期结合的治理思想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将长远与近期结合的治理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鲜明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战略性,也说明了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生态治理要善于谋划,将长远与近期结合起来,提高治理思想的高度和深度。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环境监控和管理能力,解决当下面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也要通过构建具有长远战略指导和约束力的体制、机制以及立法,完善生态治理顶层设计,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简单的、短暂的环境治理问题,而是在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新文明之路,实现从追赶西方工业化目标向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路转型。
生态治理与经济增长协同的治理战略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处理好生态治理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关系到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唯GDP论”过度索取利用自然资源,造成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看GDP,但不能唯GDP。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就要求将生态环境红利转化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增长协同。
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对地方生态治理的指导意义
为地方“十三五”迈向绿色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对于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当前中国面临着重大战略调整,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双重战略并存的问题,就必须从唯经济增长向绿色发展、从经济立国战略向生态文明立国战略转型,走适应生态经济新时代与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道路,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正是“十三五”期间,各地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为地方生态治理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阐明了我国生态治理应坚持的原则和奋斗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道出了人民的共同期待。地方生态治理要沿着系统性、战略性思维,从全局出发,全面考虑生态治理同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要长远与当下结合,充分考虑生态污染成因、生态治理过程及化解路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污染问题。地方政府要清楚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下定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为破解治理与增长矛盾提供新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地方生态治理同经济增长结合起来,沿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方向,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将市场机制导入生态治理中,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实现资源、资产、资本的统一。在治理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生态治理,以生态治理优化发展,以改变生产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着力点,实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向生态化、绿色化产业转型。将生态环境资源纳入经济系统中,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资源和要素,最终实现环境收益与经济效益的均衡。
为地方推进生态治理制度创新提供了新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明确要求“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治理需要严格的制度作为保障,让市场机制在生态治理中逐步发挥作用,也需要创新制度以满足生态市场的发展需求。市场机制在生态治理中发挥作用,大致包括三个阶段:一是通过政府推动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唤醒社会对生态资源价值的认识;二是通过把环境保护与发展生态经济相结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经济领域,在这一阶段中市场机制开始在生态经济中发挥作用;三是当生态资源开始被社会所认识、被市场所接纳后,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生态市场需求,需要新的规制和制度来约束。地方推进生态治理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制度创新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保驾护航。
内化落实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若干思考
把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内化到“五位一体”的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在战略高度上把握生态治理,坚持系统思维,将生态治理思想内化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把生态治理思想融入经济建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来,加快转变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坚持把生态治理思想融入政治建设,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将生态治理纳入各级干部提拔、考核之中。坚持把生态治理思想融入文化建设中,真正要让生态文化教育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形成全民自觉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风气。坚持大力倡导与推动节俭低碳、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开展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的建设,构建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生态治理新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让生态治理思想内生为制度创新与经济转型新动力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通过制度建设遏制污染蔓延势头,以制度创新走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以新的理念和思维、以担当与勇气来推动制度改革。当前,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从资源总量管理到全面节约制度,从资源有偿使用到生态补偿制度,充分利用法律、规划、经济、市场、技术和考核等综合手段促进制度可落地。同时,制度的创新还在于与经济转型相结合。特别是在调整产业结构,释放生态环境红利,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生态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完善相关产业制度、补偿制度以及产权制度。形成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为前提的生态市场体系,以循环、低碳、减量为内容的绿色生产方式体系,以自然资本、绿色消费、绿色科技创新推动的绿色产业体系,以国土资源规划和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为手段的生态宏观调控体系。
将生态治理思想内化到干部教育与考核体制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治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理念和做法至关重要。建立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即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和生态环境损害情况为依据,明确对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有关领导人员、部门负责人的追责情形和认定程序。追责目的是为了负责,只有树立起强烈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才能保护好生态。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生态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文明指标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一项重要权重指标。推动发展观念的转变,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新路。
把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内化造福社会民生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治理与民生事业结合,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一些地方雾霾频发、饮水不安全、土壤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需要严厉惩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公众的生态环境权益;一些地方生态资源产权主体不明、权益归属不明、所有权与收益权不匹配等问题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完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改革,落实产权主体,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一些地方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人民群众经济利益相矛盾从而制约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性,需要构建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实现群众利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
【本为作者分别为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国家行政学院政府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