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当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实现对国际秩序的体制性贡献。当下的国际形势非常有利于中国实现这方面的战略目标,一方面欧洲社会受制于自身的经济、金融形势和社会政策,呈现出疲弱的社会面貌,无暇顾及中国对于区域经济体制的“增量改善”;美国新政府提倡大力收缩国际合作,甚至公开声称反对自由贸易和全球化,从而将国家的精力转回本土发展经济和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生产和需求占全球的份量急剧加大。因此,中国在提供新的国际公共产品的同时,要注意保持与欧美继续进行合作,最大化利用现有国际秩序中合理的成分,在具体执行新的公共产品协调机制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发现既有公共协调机制的不恰当之处,作出体制性贡献,从而推动现有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本文系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扶持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85202)
参考文献
冯静,2013,《美国税制改革原因、思路及对中国的启示》,《财政研究》,第12期,第87~89页。
蒋亚娟,2016,《美国能源税收激励法律制度介评》,《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第5期,第103~110页。
于宏源,2017,《话语权、能源博弈和国际体系变迁》,《学术前沿》,第2期,第32~37页。
David A. Weisbach, 2017, "A Guide To The GOP Tax Plan – The Way To A Better Way", Coase-Sandor Institute For Law And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No.788, (1):pp.1-67.
Susan Shirk, 2017, "Trump and China",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pp.1-17.
Lucy Hornby, 2017, "China's emergence as top US oil buyer highlights economic ties", Financial Times, April 5th.
张树剑,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财税政策、区域政治经济问题。主要著作有《中国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研究》《财政透明、政府治理与经济增长》等。黄卫平,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行政管理。主要著作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纵横谈》《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最新突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