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2030:一个更为平衡、共同发展的世界(3)

这就是说,即使对经济总量这一个指标,人们也众说纷纭,难以达成一致。即便能够达成一致,GDP仍然只是单一的指标,它的意义有多大始终是一个问题。

2014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根据购买力平价测算,这一年中国GDP将达到17.632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16.48%。美国GDP则为17.416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16.28%,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报告一经发布,马上引来各种反应。质疑者认为,忽略了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情况,就无法准确反映不同国家对世界资源的掌控能力以及它们对全球事务的不同影响力。还应注意到的是,中国的GDP数据是有水份的,一些地方虚报统计数字,造成加总后的数据失真。

美国物理学家马克·布坎南认为,GDP并非衡量一国财富的理想指标。GDP反映的是一年之内一国产出的商品和服务的流动。财富在GDP中并没有得到体现,财富是指一国能够用来创造未来收入和福利的价值储备总量。财富包括有形的建筑、机械、矿产、燃料、洁净水、良好的生态系统、技能、教育和完善的政府制度。③也就是说,存在着多种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国的国力,简单的GDP数据不足以反映一国的国力。此外,除了人均GDP这项指标,科学技术水平、教育水平、国民素质、军事力量、国家创新能力、文化吸引力等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要素共同构成一国的综合国力。

有数字表明,早在1872年,美国的经济规模就超越了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如果对此还有不同估计的话,那么,最晚到19世纪末期,美国已经上升到了最大经济体地位,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此时美国并非国力最强的国家,大英帝国仍高居世界巅峰地位,英镑是世界头号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宣布参战。这一参战行动决定性地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使战争以协约国一方的胜利告终。然而,一战后的美国依然奉行孤立主义,参议院否决了美国加入国际联盟的议案,战后的美国回缩了。于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关系的中心仍然在欧洲。这之后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终于崛起,成为国力遥遥领先、无可置疑的世界头号大国,在经济总量、军事实力、科技水平、制度力量、文化吸引力诸方面都独占鳌头,成为无可争议的全球性大国。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两次世界大战把美国推上了世界巅峰地位。战后初期,美国一国的经济占到世界经济总规模的一半左右,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头号货币。④在塞缪尔·亨廷顿看来,这一情形并非正常现象,有其当时的特殊性,“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占高达百分之五十的份额,这种情况显然是战争的临时产物。”“如果‘霸权’意味着占世界经济活动的百分之四十以上(英国即使在其鼎盛年代,也与此百分比相距甚远),那么美国的霸权早就不复存在。如果霸权意味着占世界产值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二十五,即产值两倍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则美国的霸权看来颇为牢靠。”⑤

数十年间,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保持在20%左右,继续位居世界首位。而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综合实力看,中国都已位居第二。然而,这“老二”是不好当的。在外部,老二地位当然会引起重视,但来自老大的重视却不一定总是好事,它可能转化为巨大压力,使“老二”成为众目睽睽的对象。

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各为一方之主,并展开军备竞赛,包括开足马力发展核军备。美国很自然地将苏联视为头号对手,处心积虑地要把苏联打下去。到戈尔巴乔夫执掌政权时期,改革方向发生偏差,美国终于有了机会,施展手段推波助澜,最后修得“正果”,苏联瓦解了,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

还在1968年,日本即已超越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至1980年代,日本经济力量更加如日中天,“大手笔”地收购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好莱坞哥伦比亚制片公司,等等,引起美国不少人的惊惧。通过“广场协议”,为后来日元大幅升值埋下祸根。后来,担任过美联储主席的保罗·沃尔克和日本大藏省审议官的行天丰雄合著《时运变迁》,在书中,沃尔克写道,“按最近的生产率和增长率的趋势,在未来20或30年后,日本经济的实际规模将大于美国”。⑥但历史证明事实并非如此,未来也不可能。由此可见当时美国朝野人士对于自己被超越的担忧达到了何种程度。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樊保玲]
标签: 共同发展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