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对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测评(2)

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为了增强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在对指标数据的选择和设定过程中,我们应用了此前测评研究中连续使用过的具有单调性和凸性特征的指数功效函数,对各三级指标数据分别进行了无量纲化和标准化处理。该功效函数的具体形式如下:

图像 19

该功效函数中,d是量化后的得分,我们将其区间控制在了60-100之间,x是观测值,也就是各指标数据的实际统计值,xh是满意值,xs是不允许值。一般来说,正向指标满意值取各指标的最大值,不允许值取其最小值。逆向指标满意值应取其最小值,不允许值取其最大值。在操作过程中,经过功效函数的转换之后,就可将各城市的指标数值全部转换为60-100之间的得分。

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依据该功效函数所得出的结果是相对结果,前述指标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会影响各城市综合创新指数的得分。也就是说,如果改变参与测评的城市样本量,可能会导致数据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发生变化,各城市综合创新指数的最终得分也会发生变化。但是这并不会对各城市之间综合创新力的排名顺序产生影响,也就是原有各城市综合创新指数的先后排序将保持不变。

指标体系的权数设定

已有的研究或采取专家调研法,即从主观上为指标设定权重;或采取客观赋权法,也即采用层次分析等统计方法,从数据的分析和统计中求得权重。此次测评,我们对于指标权重的设定采取的是变异系数法与主观赋权法相结合。其中,一、二级指标权重通过客观赋权法得到,三级指标权重通过客观赋权法与主观赋权法得到。经过综合赋权后,得到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见表1)。

图像 20

可用于合成的数学方法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加权算术平均合成模型、加权几何平均合成模型,以及加权算术平均和加权几何平均联合使用的混合合成模型。在这里,综合比较了以上方法之后,且考虑到该模型算法相对于加权几何平均合成模型较为便捷,我们选用了加权算术平均合成模型。之所以采取加权算数平均而非几何平均,还主要考虑到加权平均考虑了个体在总体中的占有份额对均数的影响,即所谓的权重对均数的影响,更为科学合理。

测评结果

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状况

对各指标进行计算加总,最终得出了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得分及其排名(见图1)。根据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测评结果可知:共有8个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得分超过平均值72.91,依序分别为北京(85.53)、深圳(82.20)、上海(80.18)、武汉(79.04)、天津(78.83)、广州(77.14)、南京(76.62)、杭州(73.08)。其中,北京位居首位,这主要得益于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为其具有最为厚实的城市创新基础力、最为雄厚的城市创新投入力、最为强大的城市创新产出力提供了条件。深圳、上海、武汉、天津是排名前五的其他城市,这主要得益于这四个城市均具有较为厚实的城市创新基础力、较为雄厚的城市创新投入力、较为强大的城市创新产出力。另外,长春、沈阳、哈尔滨位居末三位,主要与东北地区三大省会城市具有较低的城市创新投入力、城市创新产出力有关,这三大省会城市今后应在加大创新投入、强化成果转化方面下足功夫、做足文章。

城市创新基础状况

城市创新基础是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基石和底座,夯实、支撑并左右着城市创新产出力和城市创新持续力。没有厚实的城市创新基础,就没有夯实的、永续的、强劲的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城市创新基础不牢,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就会“地动山摇”,创新发展也会犹如“空中楼阁”,只能“昙花一现”。

通过对城市创新基础力这一指标分析可知,北京、上海、广州位居前三,城市创新基础能力相对强于其他城市(见图2)。此外,武汉、南京、深圳、天津、济南、西安这6大城市也拥有较好的创新基础,其创新基础力得分高于平均值(73.19)。还需指出的是,青岛、长春、宁波的创新基础能力较弱,这与3大城市的产业经济基础、人才基础、科研基础、政策服务基础较为薄弱有关。基础薄弱,不能对创新起有效支撑作用,综合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创新驱动发展也只是一句口号,创新型城市建设就是一项“政绩工程”。所以,这3大城市必须重视形势分析,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从最坏处着手、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点带面;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城市创新基础力建设,夯根基、打基础、抓根本、强服务、促创新;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来夯实产业经济基础这一根基,抓好人才基础这一重点,补齐科研基础这一短板,强化政策服务基础这一弱项。

图像 21

城市创新投入状况

城市创新投入力是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保障。没有充足的城市创新投入,就没有强劲的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就解决不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开展不了许多过去想开展而没有开展的创新工程,实现不了落后产业的转型升级,引进培育不了急缺的人才,打造不了创新型、服务型、智慧型、效能型政府。

通过对城市创新投入力这一指标分析可知,深圳、北京、上海这三大城市位居前三,且这三大城市创新投入力得分远高于平均值(72.21)。这主要与这三大城市均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强大的经济实力、雄厚的财政收入、发达的“双创”事业、能动的创新政府有关。另外,东北三大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排名末三位,可能与近年来东北三省经济急速下滑、振兴乏力的大背景大环境有关(见图3)。

图像 22

为此,对于哈尔滨、长春、沈阳这三个省会城市,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省情市情和“双创”实情,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将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深化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改革,有力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坚决打好防范化解东北振兴和转型跨域发展中的重大风险攻坚战。对此,可以考虑从以下四点入手:一是着力优化所有制结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同时,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体制机制上的保障。二是三大省会城市政府应以放权、监管、服务为中心,缔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促进政府职能由建设型向服务型转变,以PPP为核心来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三是以全力打造诚信政府和法治政府为重点,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注重自身信用体系建设以培育诚信政府,严格依法行政以杜绝“权大于法”现象,加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以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四是加大人才投入,坚持本土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强化“引进来”“留下来”“用起来”;树立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氛围与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城市创新产出状况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城市综合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手段。自创新型城市的概念提出,就一直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在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在不断地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但关于城市创新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研究却尚待丰富。通过比较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的各项创新指标,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城市创新基础环境对城市创新投入和城市创新产出都有很强的正向影响,城市创新投入与城市创新产出之间也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

北京、上海、深圳三大超一线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处于领跑,主要在于这三个城市具有显著的创新优势: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服务完善、创新投入强度大、创新产出转化效率高,以及创新促进经济增长能力强。而创新基础环境、创新投入以及创新产出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是:城市创新投入要素通过创新主体的吸收和转化以及与其它要素的结合促进城市创新产出的增加;城市创新硬环境促进城市创新要素的聚集,创新软环境则促进城市创新要素作用的发挥,从而促进城市创新投入的增加;城市创新环境一方面通过城市创新主体间接影响城市创新产出,一方面由其自身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水平直接影响创新产出中的高新区发展和城市环境改善。以杭州为例,虽然其目前创新产出能力还未达到平均水平,但是杭州的创新基础自身并不薄弱,再加上杭州的创新投入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在首位,今后势必会通过创新主体的吸收和转化以及与其它要素的结合促进城市创新产出的增加。

此外,以东北地区三大副省级城市为代表的老工业城市创新产出能力虽暂时处于落后水平,但这些城市工业基础雄厚、高校和科研院所林立,创新基础并不薄弱,如何转变发展理念,将拥有的优质资源转化为推动城市创新增长的动力是其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图像 23

城市创新持续状况

创新持续力指的是城市创新对于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贡献作用。通俗的讲,城市的创新持续能力直接决定着城市在我国未来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

在有关城市创新持续力的评价中,武汉表现突出,排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的首位。在创新机制的推动下,武汉近5年的技术成果转化以及经济增长率均居首位,创新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无限活力。武汉着力推进创新驱动、人才支撑,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了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基地、大科学装置,大力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双一流”建设;深化“城市合伙人”计划,引进10名产业科学家、10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打造15个“创谷”,加快建设大学生创业街区园区、环高校创新带。采取有力举措,五年吸引100万大学生在武汉创新创业。较强的创新持续能力,不仅带动提高了武汉的创新产出能力,也使其具有较强的综合创新能力。

此外,除武汉外创新持续能力得分高于平均分(75.98)的城市还有成都、深圳、青岛、西安、天津、广州,城市跨度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区域。较强的城市创新持续能力,不仅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能为周边城市或地区带来正面影响,带动区域性的协同发展。专家指出,未来中国城市的主力格局就是“3+6”,即三大城市群,加上六个主力城市。三大城市群分别是环北京城市群、环上海城市群、环深圳城市群,其中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以及天津、苏州等强二线城市都包含在这三大城市群之中;六个城市是,南京、合肥、武汉、长沙、重庆、成都。这些城市群以及主力城市将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龙头。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焦 欢(见习) 王礼鹏】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省级   能力   城市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