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时间:2017年9月30日-2017年10月12日。
调查方式:通过互联网和微信公众平台渠道发布网络问卷进行调查。
样本分布:此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666份。男性受访者占66.26%,女性受访者占33.74%。样本年龄覆盖全部人口,21岁以下占20.22%,21-30岁占38.92%,31-40岁占31.54%,41-50岁占7.82%,51-60岁占1.07%,61岁及以上占0.43%。样本地域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城市级别划分为北上广深,以及除北上广深以外的其他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乡镇村,其中,有27.82%的受访者来自北上广深。
主要发现:
·受访公众对所在地区“创新资源的丰富性”(95.97%),“创新主体的活力”(96.02%),“创新服务的效率”(95.87%),“创新创业的环境”(95.62%),“社会治理创新实践”(95.80%)等方面满意度较高,其中,居住在北上广深的受访者对政府创新能力的满意度更高。
·对于政府在创新治理中扮演的角色,83.34%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是社会发育与社会自组织能力建设的推动者,70.69%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是社会治理责任的担当者,53.37%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是社会治理体制与规则的建构者。
·公众对当前政府创新能力整体满意度较高。87.09%的受访者评价当前政府创新能力已超出或达到预期。98.81%的受访者表示对未来我国政府综合创新有信心。北上广深的居民相较其他地区的居民更认同重视政府创新的必要性。
·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可能面临的困难,66.83%的受访者选择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中可能面临不确定性”,另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选择了“技术研发风险大”(58.06%)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长”(56.47%)。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中,公众更加认同政府应在“扩大企业扶植范围,为新兴技术产业化研发提供经济支持”(67.73%),“挖掘地方优势,地方政府牵头技术成果转化”(58.27%),“设立绿色通道,对已通过验证的技术简化审批流程,缩短注册评审周期”(54.95%)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公众对政府创新的期待包括“保留乃至强化关键的经济、社会、政治职能”(62.96%),“改善协调能力、整合能力及调控能力”(54.64%),“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增强组织灵活性”(43.77%)等。
政府创新是公共权力机关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创造性改革,是一种国家治理机制的改革(俞可平,2010)。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并且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目标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关键是要实现发展动力由以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驱动。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政府更好地发挥引导推动作用,更重要激发广大劳动者、企业家和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只有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政府在创新治理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公众对当前政府创新现状满意度如何。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中,政府应当起到怎样的作用,公众对提升政府创新能力又有哪些建议和期待。为深入了解政府创新的发展现状,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对此展开了调查,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公众对政府创新能力的认知
公众对政府创新能力的评价
中共十八大之后正式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政府”的目标。一个创新型政府必须及时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因此它必须是一个适应型政府;一个创新型政府必须在体制和机制方面,对公共服务部门进行持续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因此它必然是一个改革型的政府;一个创新型的政府,必须随时破除那些僵化的和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制度,因此它必然是一个开放型的政府;一个创新型的政府,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它必然是一个学习型的政府。政府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民主法治,改善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因此,一个创新型的政府,不仅应当是民主的、法治的和文明的政府,而且应当是变革的、进取的和高效的政府。(俞可平,2013)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当前政府创新能力整体满意度较高,有87.09%的受访者评价当前政府创新能力超出或已达到预期。调查结果还显示约半数公众对于所在地区的创新资源的丰富性(52.96%),创新主体的活力(49.15%),创新服务的效率(49.71%),创新创业的环境(49.39%),社会治理创新实践(51.00%)等方面评价选择了“十分满意”,其中,居住在北上广深的受访者在上述方面选择“十分满意”的人数分别占67.54%、62.38%、63.00%、62.75%、62.87%。
公众对创新治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政府创新,被视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揭示了发展带来的全新治理格局与治理困境,是对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与不断高涨的社会需求的被动或主动回应(李剑,2015)。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不小,一个重要原因就科技与经济长期存在“两张皮”现象。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打通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是我国改革发展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是政府创新服务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当问及“提升创新治理能力,您认为政府应当扮演什么角色”时,83.34%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是“社会发育与社会自组织能力建设的推动者”,坚持创新发展、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变革,政府相应职能也不能不随之发生转变。70.69%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当做“社会治理责任的担当者”,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53.37%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是“社会治理体制与规则的建构者”,政府要发挥社会治理的主导作用,健全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完善社会治理的政策法规,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政府创新的重点领域
科技创新
在创新发展中,政府创新服务要面向产学研用、大中小微等各类创新主体,要向创新全链条前后端延伸,要更加注重优化政策供给、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受访者认为当前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有,“科研成果产业化周期中可能面临不确定性”(66.83%),“技术研发风险大”(58.06%),“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长”(56.47%),而选择“科研设备建设、运营维护成本高”“人才储备不足”的受访者相对较少,分别占35.21%、14.55%。
针对科研成果转化具有不确定程度高、周期长、风险大等特征,产学研合作机制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扩大企业扶植范围,为新兴技术产业化研发提供经济支持;挖掘地方优势,地方政府牵头技术成果转化;设立绿色通道,对已通过验证的技术简化审批流程,缩短注册评审周期;为科研立项提供配套资金和项目投入;重视专业人才培养,鼓励科技创新,发展人才吸引战略;推动企业管理机制改革;统筹资源分配,让科研设备与项目高效对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针对以上政府主导作用的认同度分别为67.73%、58.27%、54.95%、43.43%、36.49%、13.74%、10.31%。
经济创新
“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断营造有利于提高市场主体活力的营商环境。国务院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从商事制度改革入手,放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晓波指出,商事制度改革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纳税和社会就业出现“双增长”,还进一步降低了创设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使新登记企业总量大幅增长。
在放宽市场准入上,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实施证照合一改革、推行先照后证改革、完善企业退出机制等举措正在稳步推进;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方面,经过几年的探索,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形成,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初步建立,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线运行,有效推动信息共享与协同监管;在优化服务上,国务院发布指导意见,从资金、财税、信息等方面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竞争政策作用,“放管服”的各项改革任务得到积极落实。
提升政府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把社会治理重心放在基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任务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必须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基层。调查结果显示,有76.04%的受访者认为提升政府创新能力应当注重把社会治理重心放在基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71.11%的受访者认为提升政府创新能力应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探索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在此次调查中,有68.93%的受访者认为提升政府创新能力应当注重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五成的受访者认为认为应当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当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期深水区,社会管理领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青连斌,2017)。
公众对政府创新的期待和信心
公众对政府创新的期待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中国的政府创新遵循着政治现代化的五个普遍性发展趋势,即从管制政府走向服务政府,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从人治走向法治,从集权走向分权,从统治走向治理(俞可平,2010)。调查结果显示有36.5%的受访者期待政府削减冗余职能并向社会放权,同时还有更多的受访者希望政府仍保留乃至强化关键的经济、社会、政治职能(62.96%)。
俞可平指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点,是合理地设置政府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能,提高政府行为的绩效;强调依法行政,将政府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更多地听取公众对政府机关的意见,在政府绩效评估中日益增大民意的比重,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调查结果显示,公众认为政府创新还应做到改善自身的协调能力、整合能力及调控能力(54.64%)。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增强组织灵活性(43.77%),提升科层体系的绩效(27.18%)。除此之外,还有11.90%的受访者选择了推行合同外包、社区自治、政府购买服务等创新手段。
公众对政府创新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问及“您认为当前重视政府创新有无必要”时,58.88%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必要,26.51%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必要,10.59%的受访者认为一般,只有4.02%的受访者认为不太有必要或没必要。其中,相较其他地区,居住在北上广深的受访者更认同重视政府创新的必要性。
当问及“未来,您对我国政府综合创新是否充满信心”时,62.82%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有信心,27.75%的受访者比较有信心,8.24%的受访者认为一般,只有1.19%的受访者没有信心。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其他地区,居住在北上广深的受访者对政府综合创新的未来更有信心。具体来说,居住在北上广深、其他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乡镇村的受访者,选择“非常有信心”的比例分别为75.79%、62.02%、52.20%、55.09%、56.90%。公众对我国政府综合创新的信心,不仅源于对当前创新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更好发展的期待。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李思琪(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