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

编制和人事管理制度要推进创新

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和各级政府严防死守,坚决控制住行政编制的总量,使得政府在不断增加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量的情况下,没有增加编制,编制总额没有突破,保障了改革成果的正当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如果行政改革的成功是建立在编制总量突破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其成果就会被稀释、冲淡甚至抵消。本届政府强调绝不能突破总量,通过创新编制管理,优化存量,调剂余缺,解决急需加强职能的人员短缺问题,对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编制是中国特色的执政资源,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十九大之后,行政事业编制管理创新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将继续坚持下去,并推出更有力的新举措,盘活编制资源和人力资源。一是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打破由于传统编制管理体制造成的人力资源身份“壁垒”,形成科学合理的编制管理体制。二是加强干部考核和绩效管理。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把严管和厚爱结合起来,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机制,鼓励创新与容错纠错统一的机制,让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有更大更高的实现价值的平台,有效治理行政不作为现象。三是加强监督,将行政权力关进严密的制度笼子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公务员管理的思想、作风、纪律和法治体系。四是完善包括国家机构组织法在内的机构、编制、人事管理法制体系,在2020年左右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都是着眼于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着眼于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纵观十九大报告在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策略和总体要求,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是“创新”。十九大报告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更高的站位来审视机构和行政体制,描绘了一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新蓝图。十年前,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现在距离这个时间已经很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即将基本建成。在这个新时代开启之际,再一般性地提行政体制改革,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十九大报告在提出深化行政改革任务的时候与以往几次党代会报告不同,没有就行政体制讲行政体制改革,而是从更加广泛意义上,也就是广义的行政管理意义上来提出改革任务和目标,进行全面谋篇布局,将拥有公权力,履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使用行政或事业编制的组织机构的改革放到一个大盘子里面综合考虑,统筹规划。这样有助于形成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国家治理体系,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分工负责抓发展的体制优势。

第二是“接续”。十九大报告制定和提出的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的中国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凝练而成的,登高望远所提出的改革任务和目标具有很强的政策连续性。下一轮行政体制改革是一种创新性与接续性高度统一、阶段性与历史性高度融合的改革。这种接续改革的特定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始终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行政体制改革的牛鼻子,按照适应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将政府职能引入现代化的轨道、科学和法治的轨道,持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再一个是运用行政的体制、机制、制度三者联动的基本方法进行改革,释放改革的巨大能量。体制具有结构性特征,是撑起行政管理大厦的支柱,转变职能离开了机构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机制具有功能性特征,对体制的运行会产生重要的补充作用,这方面的改革也丝毫不能放松;一些关键性的制度改革,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是大厦的砖和瓦,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这方面的改革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些经验都值得今后改革中坚持和发扬。

第三是“服务”。十九大报告对行政体制改革的论述贯穿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方向。报告提出的坚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体现了政府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基本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体现了政府为社会和谐服务的基本要求;向地方政府赋权增能,释放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的活力,体现了政府提供的服务将不断增强统筹性、协同性和系统性;优化党政行政管理体制,增强现代治理能力,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体现了政府提供服务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全体人民参与国家行政事务的管理,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责任编辑/孙娜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