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 苑生龙
经历多年高速增长后,外资进入中国已由大幅扩张逐步进入到存量趋稳、结构升级的新阶段,我们不必担心所谓“撤资潮”,但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外资政策,优化引资与用资环境,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科技领域、尤其是《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给出的重点发展领域,使外资在我国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继续发挥良好作用。
继年初出台吸引外资“20条”后,8月16日,国务院再次印发促进吸引外资的文件《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这也是自去年年底全国人大对“外资四法”作出修改以来,国家再一次为吸引外资拿出“大手笔”。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始终保持平稳增长,并未出现所谓“撤资潮”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一些地区出现了个别外资撤离现象,引发了舆论关注。从目前掌握的数据及实地调研结果看,近年外资企业停产撤离现象确实有所增加,集中位于东部沿海省市、以传统外向型加工制造业为主。然而,我国作为全球重要外商投资目的国的身份没有改变,部分外资撤离是当前存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过程,与我国经济转型的总体方向基本一致。
首先,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增长。近年来,我国吸引外资趋势总体平稳,2016年实际使用外资8132亿元(折1260亿美元),增长4.1%。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下降13%的背景下,我国引资态势仍表现良好。联合国贸发会《2016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为全球第三大外商投资地,排名仅次于美国及香港,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发展中经济体中第一大投资目的国。中国美国商会的调查显示,2015年受访美企中,有六成会员企业仍然视中国为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约25%的会员企业视中国为首要投资目的地。
其次,外资撤离有所增加,但并无“撤资潮”。外资撤离现象在我国长期存在,仅在部分年份、部分领域相对集中。2000年以来,我国年均新增外商投资企业3万家以上,改革开放至今已累计新增超过85万家(至2016年底),停产撤资在各行业内常年均有发生,大部分属于企业自主战略选择下的正常运营范围。商务部信息显示,近年对我国终止投资或停产撤离的外资企业,主要为合同资金在300万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其中相当部分为空壳企业,且存续时间较短,20%在华运营尚不足5年。在较大型企业中,发生撤资的情况仍属零星个案。据调查,2010年营业收入在全国排名前1000位的外资企业中,至2015年只有19家企业终止投资。其中,因企业亏损而被迫终止的仅有2家,另有10家通过股权转换变为内资企业继续经营,其余数家为战略性调整。总体看,目前撤资案例局部增多,但并未发展为涉及全行业及影响经济整体运行的“撤资潮”。
再次,撤资外企主要为制造业,表现为产业链低端部门的结构性转移。撤资外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为主,集中分布在服装、鞋帽、纺织、食品等行业。近年被媒体争相报道的(全部或部分)撤资的国际品牌,如耐克、阿迪达斯、彪马、优衣库、雀巢、星巴克等,均隶属上述行业。而已撤资或拟撤资的部分通讯、信息、电子等高科技企业,如苹果、微软、飞利浦、三星、松下等,主要是对其品牌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的零配件生产线及组装加工车间进行转移。此外,也有部分服务业外资企业撤离中国市场,如Tesco、百思买等,但这类企业的退出案例较常年并未明显增加。各方信息均显示,外企撤资集中出现于制造领域,与中国本土产业梯度转移进程基本契合,体现了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趋势。
最后,外资向中高端领域投入加快。近年来,伴随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趋势,外商投资开始向高技术领域集中,高科技制造业及高技术服务业引资步伐均有所加快。高技术制造业中,2016年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利用外资增长95%,医药制造业增长55.8%。高技术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955.6亿元,较上年增长86.1%。此外,近年来国际高科技领域的著名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投资力度逐步加大。在高级制造领域,大众、克莱斯勒、罗氏、空气化工、博世、亚马逊等知名跨国企业纷纷追加对华投资,富士康、宏达等加工贸易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继续扩大投资。在机器人等新兴高科技领域,瑞士ABB、德国库卡、安川电机和日本发那科等国际机器人巨头都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及合资公司,不断强化布局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