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春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居于灵魂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引着前进方向、提供着精神动力。离开“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会失去精神基石和文化滋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人们掌握科学理论、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净化人的心灵世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自信。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我们要建设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依据。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文化产生的根源、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立足当今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努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先进文化,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神聚力。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基。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和道德根基,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同,但纵观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它是在继承、创造的基础上被世代所共识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融汇吸收各家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其内容博大而精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中的优秀成分作为我们今天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继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引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起到了传承、融合和发展创新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在革命的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特征,始终与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从而保持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向前深入,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铸造了北伐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座座光耀中华、永垂不朽的精神丰碑。“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革命文化培养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彰显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的纪律,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汇聚各方力量、战胜艰难困苦,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源泉。因此,“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成为激发共产党人内在价值自省的先进文化思想源泉。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继承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敢啃硬骨头,“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搏精神,等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历史定位,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发展中心,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与建构中国先进文化的最新成果。它是一个具有一元六维结构的文化形态,“一元”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和指导,“六维”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它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一次根本性飞跃。它深刻把握当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深深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和优秀成分,有效地转化成为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和新的道德,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融入人民群众开拓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又包含着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时代内容,已经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成为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力量,成为“化人”育人、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形式,成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和道德基础。
习近平同志在去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一致、脚踏实地、不畏艰险、奋勇攻坚的精神力量。
【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赵光菊 王克(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