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重要精神资源

作者:蔡利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教授

微信图片_20171021150847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部分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同志还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重要精神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巨大的思想和智慧支持。

传统文化——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十八大以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同志以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从文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许多关于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观点,同时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从而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方法为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文化自信——国家自信、政党自信、民族自信的精神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上下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全球化时代,文化融合、文明冲突背景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核心思想源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汇通,大势所趋

2004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时隔十三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两大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是我们的根和魂,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二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我们就会迷失方向,偏离正确的道路;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会失去根和魂,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一个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拥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同时,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也应当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汇通,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一定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站立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广袤土地上,我们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拥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文化定力和文化自信。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崇高而神圣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创造了5000多年历史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辑/赵光菊王克(见习)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