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时间:2017年10月19日-25日。
调查方式: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电子问卷;发放纸质问卷。
样本说明:面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0156份。其中,男性占48.0%,女性占52.0%;中共党员占35.0%,共青团员占29.8%,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占11.8%,群众占23.4%;党政干部占48.4%,非党政干部占51.6%;从受访公众工作单位的类别上看,机关单位占9.8%,事业单位占28.1%,国企/央企占23.6%,民企/外企占23.3%,两新组织占3.4%,高校/科研机构占3.6%,其他类别单位占8.2%。
重要发现:
·创新(56.6%)、奋进(52.2%)、政治智慧(51.6%)是公众对十九大报告最深刻的三个总体印象。
·超半数的公众对“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0.9%)、“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55.7%)、“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54.3%)、“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重大历史判断”(54.1%)等十九大报告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重要战略举措、重大判断印象深刻。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用平实生动的语言阐述科学深刻的道理,其中让公众最为难忘的三项分别是:过去五年“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63.4%)、“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52.7%)、“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51.0%)。
·对于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公众最期待的是 “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公众最期待的是“保证公众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公众最期待的是“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公众最期待的是“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公众最期待的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如期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近三个半小时超过三万字的十九大报告,成为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话题。十九大报告透彻生动,深入浅出,声情并茂,体现了理性与激情的完美结合。从“八个明确”的鲜活内容,到“十四个坚持”的具体方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历史判断的提出,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的开启,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作了新时代的历史回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清晰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公众对十九大报告的总体印象如何?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哪些重大理论创新、重要战略举措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用平实生动的语言阐述科学深刻的道理,哪些最令人难忘?进入新时代,公众对国家治理领域改革创新的最大期待有哪些?围绕这些问题,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展开了本次调查。
公众对十九大报告反响热烈,“创新”是十九大报告给公众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多家国内主流媒体以及遍布全球的134个国家的主流媒体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手段对大会进行了报道。“十九大”“习近平”“开幕”成为传播最广的关键词。据《网络传播》报道,仅在10月18日0时至12时期间,关键词“十九大”在新浪微博平台产生数据60.6万条,网络传播热度指数达79.44,舆论高峰值一度接近“峰顶”,通过对十九大相关微博话题进行统计,新浪微博话题“十九大时间”的阅读量破5亿,讨论量破17万。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如果用一组词汇来概括您对十九大报告的总体印象,以下哪些最符合您的感受”时,56.6%的受访者选择了“创新”,该选项排名第一。创新,不仅是受访群众印象最深的词,也是十九大报告中的热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等,“创新”一词在十九大报告中出现多达50余次。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提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纵观十九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时代”的明确,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的阐述,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矛盾”的判断,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目标”的提出,一系列重磅新概念让人印象深刻。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调查还显示,超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十九大报告让人感到“奋进”(52.2%)、充满“政治智慧”(51.6%)。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是由一系列接续推进的新征程书写的。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十九大报告让公众感到“震撼”“非凡勇气”“历史担当”“实事求是”“深邃”“气势恢宏”“平实生动”。
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给公众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调查显示,当问及“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重要战略举措,其中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有哪些”时,超七成的公众选择了“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说法,认为这个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形成这个判断,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6年。如今,中国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全新判断,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论断,是对五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
调查结果还显示,55.7%的公众对于“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印象深刻。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新思想、新理论为标志。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54.3%的公众对“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印象深刻,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15年”的总体设计,与上世纪“三步走”战略部署一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同时,54.1%的公众对于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重大历史判断”印象深刻。
调查结果还显示,公众对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举措印象深刻。
十九大报告语言生动平实,阐述了许多深刻道理,公众对于过去五年“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的阐述印象最为深刻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用平实生动的语言阐述科学深刻的道理,其中哪些让您最为难忘”时,63.4%的公众选择了“(过去五年)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该选项排名第一。
过去的五年,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的形成”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砥砺奋进的五年成绩斐然,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调查结果还显示,52.7%的公众对“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印象深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作出的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历史经验的精辟概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1.0%的公众对“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印象深刻。十九大报告指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五年来,协商民主已经渗透到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政府决策意见征求的过程中,还是基层事务的群众自治中,协商民主都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同时,本次调查还显示,公众对于“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等一系列科学而深刻的理论印象深刻。
国家治理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受到公众的普遍期待,其中,经济领域的改革期待度最高,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次之,不同群体对党建方面的期待存在差异
从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的新阐述中可以看出,我国人民的需要已经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人民需求这一方面看,温饱问题解决了,全面小康也要建成了,“美好生活”不仅包括吃饱穿暖,更是对生活质量和“非物质”的需求,人民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领域,而是扩展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更高水平的国家治理需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您对国家治理领域的改革创新的最大期待有哪些”时,公众对各个领域的治理改革创新给出不同程度的期待。
在经济建设方面,公众最期待的三项分别是 “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41.7%)、“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36.8%)、“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36.5%)。此外,“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也受到公众不同程度的关注。
在政治建设方面,公众最期待的是“保证公众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此外,“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等也受到公众不同程度的关注。
在文化建设方面,公众最期待的是“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此外,“强化社会公众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倡导文艺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等也受到公众不同程度的关注。
在社会建设方面,公众最期待的三项分别是“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此外,“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也受到公众不同程度的关注。
在生态建设方面,公众最期待的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此外,也有部分公众期待“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在军事外交的建设方面,公众最期待的分别为“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和“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五通’”。
在党的建设方面,公众期待“加大力度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我们对不同政治面貌的群体进行了交叉分析,结果显示,群众对此的期待度高于党员群体。公众还期待“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我们对不同单位类型的受访党员进行了交叉分析,结果发现,机关单位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党员群体对此的期待最高,其后分别为国企/央企、事业单位、民企/外企的党员群体,两新组织的党员群体对此期待度最低。
最后,我们将公众对于国家治理的各项期待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角度进行了归类,每一种期待选中记1分,未选中记0分,对五个方面进行平均分处理,分值越高代表期待度越高。分析结果显示,公众对“经济建设”的期待度最高(0.33),对“政治建设”(0.22)和“文化建设”(0.22)的期待次之,“社会建设”(0.20)期待度再次,“生态建设”(0.19)的期待度相对最低,但相较前几个领域的期待度相差不大。公众对于经济建设的高期待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的基本路线相契合。十九大报告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阐述也最为丰富,从“原创性成果的重大突破”到“实现产权有效激励”再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公众对于经济建设的期待最为多样。
【执笔:人民智库高级研究员 石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