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独家连线 > 正文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的重大意义

作者:王正绪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微信图片_20171021150847

准确把握历史趋势和时代的要求,确立鼓舞人心而脚踏实地的奋斗目标,是一个成熟的政党的重要能力,也是一个党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有力领导力的重要方式、重要工作,更是一个优秀政党勇于开拓进取、破浪前进的伟大执行力的重要表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既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又明确了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准确把握历史趋势和时代的要求,确立鼓舞人心而脚踏实地的奋斗目标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自其创立之日起长期不懈的奋斗目标。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经历了民族独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重要阶段。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党需要科学分析国家和社会、国际和国内的现状,准确把握、区分当时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确定党在近期、中期、远期的奋斗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党的各项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以此指引党和国家、全社会的具体工作。

在1978年冬天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展开了伟大的实践。不久,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阐述了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三步走”战略。党中央提出,在通往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建成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第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即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再用一个十年,即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再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将我国建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从那个时候起,实现现代化是党和国家的中期目标,而实现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在1980年的水平上翻两番,使人民过上小康水平的生活,就是党和国家发展的近期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情况表明,国家经济总量实现翻两番的速度,大大快于预期。到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元,按名义价格计算已经是1981年的20倍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水平相对改革开放之初已经大幅提高,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2002年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再用20年的时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党和人民努力奋斗的近期目标,也就是要在随后的20年时间里,使我国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自那以后,党的第十七次、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日期日益临近,党迫切需要再次审时度势,为党和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提出新的阶段奋斗目标。继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2012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化为我国人民在建党一百周年时实现的第一个“一百年”的发展和奋斗目标,而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也就是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体化为中华民族的第二个“一百年”的发展和奋斗目标。这一重要论述,回答了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党和国家如何面向未来,继续开拓进取、努力奋斗的重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指明了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十五年”战略。那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首先经过十五年的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大约十五年的奋斗,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

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的重要意义:提出新判断、新目标、新内涵

这一新的目标体系和战略部署的提出,具有三层深刻含义。首先,相对于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三步走”战略部署,这一部署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时间提前了一步。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战略部署指出,在上世纪末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后,再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使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从2020年起,首先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将此目标实现的时间从原来提出的本世纪中叶提前到2035年。

这一新的战略部署的第二层重要含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提出了国民经济总量翻一翻、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等奋斗目标,并一直坚持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2017年,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即将结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进入决胜阶段的时候,党的十九大及时地提出了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是党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总任务,必将鼓舞和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新的胜利。

这一新的战略部署的第三层重要含义,是指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党和人民第一个“一百年”梦想即将实现的时候,对于什么是现代化、什么是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迫切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回答。从我国在上个世纪提出的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等“四个现代化”起,到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中间经历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经历了几代共产党人脚踏实地地开拓进取、奋勇前进,经历了全国人民热情激荡地辛勤努力。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党和人民收获了充分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可以更加信心百倍地描绘国家和人民的美好未来。

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是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详细说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已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强调经济增长、尽快提高全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摆脱贫困等物质文明为主的目标,大大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精神、生态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设上,也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建设市场经济,大大拓展到社会制度、国家治理等领域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设。而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也从原来单纯的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大大拓展到对总体生活质量、满意度、幸福度的实现。我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平衡的、全面的、公正的、包容的发展,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全球与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与重要的国际地位,都将在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到来。

责编/陈楠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