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独家连线 > 正文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软环境点燃发展新引擎

作者:吴岳良 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这一判断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提供了科学指导。新时代要有新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的制定为科技的发展勾画出明确的奋斗方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造性是第一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其中以中国科学院为主要完成单位的有三项,作为重要参与单位的有两项。这些科技成果是在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此外,前瞻性的战略部署、举国体制的优越性等,这些因素也同时促进了科技成就的迸发。2013年,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科学院作出了“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批示,以此作为办院方针,无论是在立项还是科研方面都瞄准国际一流目标,做出了一批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项目。

除了要关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外,还要正视我们在科技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近4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的硬环境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科技创新的软环境还需要我们努力营造。软环境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第一,改革科技评价制度,由传统单一的定量型评价方式向科学系统综合的评价方式转变。科技创新要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不能采用唯数量取胜的评价体系,片面追求“打分排名”“评比评优”,简单量化,忽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成果转化对社会的贡献。因此,要不断完善科技评价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科技评价中的综合作用,使科技评价活动更加科学、客观、公正。

第二,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科研管理体制的好与坏关系到科研力量的强弱、科研效率的高低以及科学研究秩序的治乱。当前,我国科研管理中存在重形式轻质量、重表象轻本质的问题,科研人员常常陷入提交材料、签字盖章、报销程序等事务性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精力和科研效果的产出。因此,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显得尤为必要。

第三,科研信任机制的建立。相关科学研究工作者共同构成了科研团队,科研团队是以科研任务和科学问题为导向的临时性团队,团队成员间的彼此信任、相互配合可使项目能够更顺利开展。同时,管理部门和社会对科研团队的信任也是促使科研项目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相信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如何使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如何使科研团队的资源共享,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科研信任机制来解决。

第四,创新氛围的营造。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席卷全国。自2013年5月起,中央已经出台数十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这些文件正在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创新创业的文化也在社会广泛传播。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对于创新是非常有利的。这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要在社会上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意、尊重人才的氛围,让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责编/潘丽莉

【专题】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

微信图片_20171018155441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软环境   科技创新